發發頭條歡迎您
老中醫分享治療水腫奇效偏方
時間:2019-05-09 16:26:4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中醫

老中醫分享治療水腫奇效偏方:取赤小豆50克,鯉魚1條,與洗凈的赤小豆,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可加生薑,清燉至赤小豆熟爛,起鍋調味即可。也可配米同煮成粥食用。每天一次。輕度水腫者,3天左右就可以消退,病情重者,服用2~3周亦可見效。
有一次,我下班時接到一個電話,由於手機電話本裡沒有儲存這個號碼,聊瞭好幾句,我才認出電話對面是以前曾在我這裡治療過一段時間的崔大伯。崔伯伯在電話裡給我訴瞭一肚子苦水。原來他患有肺心病,前一段時間急性發作入院治療,住院兩個星期後,其他癥狀都消失瞭,但雙腿還是水腫著,尤其在腳踝附近,一按就是個坑。醫生告訴他這個水腫是由於血液裡的蛋白過低造成的,本可以靜脈輸點白蛋白治療,但現在白蛋白非常緊缺,申請不到,醫生就安排他出瞭院,叮囑他回傢後自己多註意補充蛋白質營養,慢慢恢復。崔大伯聽醫生的話,買瞭蛋白粉天天吃,但現在都吃瞭兩個星期,腳腫還沒見好,他就打電話來問問我有沒有什麼中醫調養的辦法。
我想瞭一下,讓他準備好紙筆,給他說瞭一個方子讓他記下來。這個方子叫做赤小豆鯉魚湯,具體是:取赤小豆50克,鯉魚1條(約半斤),魚剖殺洗凈,與洗凈的赤小豆,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可加生薑,清燉至赤小豆熟爛,起鍋調味即可。也可配米50~100克,同煮成粥食用,每天一次。輕度水腫者,三天左右就可以消退,病情重者,服用2~3周亦可見效。
十多天後,崔大伯打電話告訴我,方子真有用,才使用瞭三天,下肢的水腫就消瞭大概一半,再吃瞭一周多,水腫基本上就沒瞭。
鯉魚雖為尋常食品,但一直被認為有消水腫的功效,我國歷代名醫從古到今,使用者不少。如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用鯉魚消水,唐代《古今驗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提倡這個方子,宋代《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元《飲膳正要》、明《古令醫統》、清《金匱翼方》均有收載以鯉魚為主藥的消水腫方劑。由此可知,鯉魚消水腫淵源久遠。
赤小豆又名紅豆,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這樣一首詩:“傢傢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約竹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講的是古人臘月煮赤水豆粥抗病祛邪的民俗。赤小豆抗病祛邪,最有名的是能夠利水消腫除濕毒,《本草綱目》有載:“赤小豆小而色赤……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因此十分適合水腫患者食用。
現代醫學認為,當血液裡的蛋白缺乏導致低蛋白血癥時,就會造成血液裡的滲透壓降低,血液裡的水分就會跑到皮膚下疏松的組織間隙裡造成下肢水腫。以前困難時期,人們吃不飽飯,血裡的蛋白少,得這種水腫的人很多;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但不少長期患病的老年人,長期食欲低下,脾胃功能差,吸收不良,還是會導致低蛋白血癥。還有比如腎炎患者,大量的蛋白會從腎臟裡漏出來,隨著尿液排走造成低蛋白血癥;另外肝病、肝硬化患者,一般也會伴有低蛋白血癥。因此,臨床上像崔大伯這樣下肢水腫的情況還是不少見的。
赤小豆與鯉魚配合治水腫,最早在唐代《食療本草》中就有記載:“赤小豆和鯉魚煮爛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註意,這裡的腳氣,指的是腳水腫,而不是現代的香港腳)從現代的觀點看,赤小豆鯉魚湯治療水腫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鯉魚富含蛋白質,赤小豆同樣也是,每100克赤小豆中就含蛋白質21.7克。因此這個食譜可以給患者提供高蛋白,糾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癥,達到控制、消除水腫的目的。另外,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赤小豆裡還含有利尿的有效成分,能增加尿量,以加快排出水分,消除水腫。
值得一提的是,赤小豆容易和“相思子”混淆,兩者都被稱作“紅豆”,樣子其實有著明顯的區別,赤小豆的表皮全部都是紅色,相思子卻是一邊紅色,另一邊黑色,半紅半黑。強調兩者的不同是因為赤小豆無毒,可以食用,還能治病;相思子卻是有毒性的,誤服的話會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等中毒癥狀,所以古醫籍裡每每講到赤小豆時,總不忘提一句“醫肆以半黑半紅者充之,殊誤病人”,以提醒大傢不要混淆使用。
閱讀全文
下壹篇:治療骨質疏松有效中藥偏方
熱點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
-
3
熱門文章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