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中醫>老中醫分享治療五更瀉有效小偏方

老中醫分享治療五更瀉有效小偏方

時間:2019-05-09 16:41:2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中醫

老中醫分享治療五更瀉有效小偏方:取補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吳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述藥材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兩周為一療程。另外,也可到藥店買四神丸按說明服用。
白天拉肚子很常見,但是天沒亮就拉肚子的老人也不少見。有一次大清早,一位老人在傢屬的陪同下來找我看病。這位患者姓馮,七十多歲瞭,樣子看起來有點虛弱無力。原來他有腹瀉的毛病幾年瞭,特點是每天黎明時分醒來,肚子裡就會咕嚕嚕串上一陣氣,然後隱隱約約地痛起來,不得不去蹲廁所,拉出來的大便稀薄如水,拉完後肚子疼就消失瞭。這一天裡基本上也就不會再去廁所瞭。他自己曾經吃過好些止瀉藥,像黃連素、益生菌等都試過,總是不能解決,聽說我經常看些疑難雜癥,就過來瞭。
我馬上給老人傢診脈,發現他的腎脈很虛弱,細問之下,發現他還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的癥狀。我告訴他,他這種情況在中醫叫做“五更瀉”,或者叫做“雞鳴瀉”,意思是天亮時雞叫的時候出現腹瀉。這種腹瀉不是由於吃錯東西、腸道感染等引起的,如果從西醫的角度來說,很難找到明確原因,一般隻會下個“胃腸功能紊亂”的診斷,也沒有太好的處理方法。
而從中醫學角度看,五更瀉與腎陽虛有很大關系。多由於久病之後,腎陽受損;或年老體弱,腎氣不足,因命門火衰,脾失溫煦,運化失職,從而導致泄瀉、腹痛。清代林佩琴在《類證治裁?泄瀉》中說:“腎中真陽虛而泄瀉者,每於五更時,或天將明時,即洞泄數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間不固,或先腸鳴,或臍下痛,或經月不止,或暫愈復作,此為腎泄。蓋腎為胃關,腎陽衰,則陰寒甚,故於五更後,陽氣未復,即洞泄難忍。”明代張景嶽的《景嶽全書?泄瀉》指出:“腎為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生,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延期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這些先賢名醫的觀點翻譯一下,意思是腎開竅於二陰,腎氣控制著大便的排出,在每天凌晨時,人體的陰氣開始向陽氣轉化,此時腎陽氣處於最微弱的時候,對大便的控制能力最差,就會導致五更瀉泄的發生。後世醫傢在臨床實踐中對腎陽虛導致五更瀉的理論進行瞭發展,認為脾陽虛也同樣重要,現在一般的觀點均認為,這種病與脾腎陽虛有密切關系。
在治療上,則有一個名方可以使用,那就是四神丸。這種藥在藥店裡有出售,按藥品說明書服用即可。不過由於利潤小,現在不太容易買得到。我叫老人傢可以考慮自行配制,具體方法:補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吳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藥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兩周為一療程。
我又囑咐老人傢,如果同時配合中藥穴位貼敷,效果更佳。具體方法:取熟附子、丁香、吳茱萸、胡椒粉、肉桂、小茴香各10克,共研細末,每次8克,用醋調成糊狀,貼敷在腹部的神闕穴(即肚臍)及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的命門穴,上蓋敷料塊,用膠佈固定,每天貼敷時間為4~6小時,每天一次。
四神丸方中補骨脂是主藥,善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陽,肉豆蔻暖脾澀腸、吳茱萸溫中散寒、五味子斂酸固澀,這幾味藥合用,成為溫腎暖脾、固腸止澀的方劑,用來治療五更瀉,臨床上多次有良效。再配合敷貼神闕、命門穴,通過以上辛溫藥粉糊貼敷,可滲透藥力刺激以上兩穴,更能調動人體的陽氣,溫煦命門之火,從而溫補腎陽,達到止瀉的目的。
老人傢服用上述方子一周後,五更瀉開始減少,雖然仍需要起床上廁所,但大便開始漸漸成形,連服三周,五更瀉消失,人也精神瞭不少。有此病癥的朋友,不妨試試這個偏方,會得到不錯的療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