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食療偏方中常用的調味品
時間:2019-05-09 18:25:1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中醫
合理調味即合理選用調料。不同的調料,性質有別,香氣、味道也異,若選用得當,不僅可矯正異味,使食物、藥膳味美可口,而且還可增強食療偏方的功效,即使有些食物的性能與某些調料的性質不盡相同或相反,也不會影響食物的主要療效。因為調料用量較小,僅為佐料,其和主食、主藥相配,偏性被牽制,隻能發揮其調味的作用,因此,除根據疾病的性質選用調料外,還可隨病人的口味喜好而選擇。常用的調味品有:
【食鹽】
食鹽為海水或鹽井、鹽池之鹽水,經煎或曬而成的結晶。性味咸,微涼。含有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鋇、硫酸鈉等成分。具有催吐利水、泄熱軟堅的功效。適應用於喉痛、牙痛、火眼、痰癖等癥。
【醋】
醋為米、麥、高粱、酒糟等釀造而成的含乙酸的液體。性味酸,溫。含有醋酸、糖類、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成分。具有消腫益血、消食健胃的功效。適用於癰腫、婦女心痛、殺魚肉毒。
【醬油】
醬油為黃豆或豆類,經煎後發酵,加鹽水制成的液體。性味咸寒。含有蛋白質、糖類、磷、鈣、鐵、氨基酸、鹽分、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成分。具有解熱、除煩的功效。適用於疔瘡初起、燙傷、毒蟲傷等癥。
【白糖】
性味甘,平。有潤肺生津、補中緩急之功。糖雖有人體的燃料之稱,但吃糖不宜過多,否則對身體有害無益。因過量食糖可使人發胖,引起牙病、腦功能障礙等,故痰濕或脘腹脹滿納差者不宜用,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者不宜過多食用。
【紅糖】
性味甘,溫。有活血化瘀、補血益肝、暖胃止痛之功。用之調味,可增加甜味、鮮味,降低咸味,並可上色,增進食欲。但有痰濕或納差者不宜服用。另外,白糖、紅糖均能和脾緩肝。然白糖性平,長於補中潤肺,中虛脘痛、燥熱咳嗽尤宜;紅糖性溫,重在補血活血,產後血瘀、血虛尤宜。
【冰糖】
性味功效與白糖相同,但滋補用較白糖更佳。用其調味增加甜味、鮮味,增進食欲。
【飴糖】
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藥毒之功。營養價值高於砂糖,為滋養保健之良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服食更宜,可使疼痛減輕,尤其對虛寒性的腹痛效果更明顯,並可保護潰瘍面,使之愈合。用其調味,可起上色作用,使食物美觀而增進食欲。濕阻中滿、濕熱內鬱、痰濕者忌用。
【蜂蜜】
性味甘,平。有潤腸通便、潤肺止咳、滋養補中、解毒止痛之功。對肺燥咳嗽、腸燥便秘及慢性衰弱性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但中醫認為:“甘能令中滿”,因此,痰濕內盛、中滿痞脹及腸滑易瀉者忌用。另外,不宜吃生蜜,以防中毒(因蜂種、蜜源、環境不同,化學組成差異很大。)
【生薑】
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藥物和食物中毒之功。故凡治療虛寒性疾病,均可以此調味,既可散寒,又增加食物的香、辣、鮮味,還可消除腥膻味,預防食物中毒。
【大蒜】
性味辛,溫。有溫中消食、解毒殺蟲、理氣消積之功。用於胃脘及腹中冷痛、癰腫疔毒、泄瀉、痢疾、鉤蟲病、蟯蟲病等。並能預防流感、流腦、黴菌感染、百日咳等癥。既可單獨食用,又可做調味品,使食物更香辣,消除膻味,並能解蟹毒。
【蔥】
性味辛,溫。有通陽發表、解毒止痛之功。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陰寒腹痛、乳痛初起、胸脅痛等癥。用來調味,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健胃而增加食欲,並可使食物更加清香,消除腥味,解魚、肉毒,還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但有腎臟疾患者盡量少用。
【味精】
味精有增鮮開胃、醒腦鎮驚之功。味精是一種具有強烈鮮味的調味品,即使稀釋到3000倍,仍可品到其鮮美,故可增加各種菜肴的鮮味,增進食欲,提高人體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能力。
【淀粉】
為做各種菜肴上漿、掛糊、勾芡的必須原料。用後可保持菜肴脆嫩,增加香味,並能融合菜湯,使之黏稠鮮美,保護成分。
【大茴香】
性味辛、甘,溫。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之功。用於寒性腹痛、睪丸偏墜、胃寒嘔吐、食少、脘腹脹痛等癥。用做菜肴的調味香料,可使食物辛香爽口。並能促進消化,增強血液循環。市售之五香粉,即以大茴、小茴、砂薑、花椒、桂皮等調味品經加工配制而成。陰虛火旺者忌用。
【小茴香】
性味辛,溫。有理氣止痛、溫中和胃之功。用於寒疝腹痛、睪丸作痛、胃寒嘔吐、脘腹脹滿等癥。與大茴香相似,也多做菜肴的調味香料,使食物芳香可口,而且對胃腸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減少胃腸脹氣而達到健運脾胃之功。
【桂皮】
性味辛,溫。有溫中和胃、祛風散寒、活血通脈之功。用於中焦有寒之脘腹冷痛、嘔吐、呃逆以及瘀血內阻之產後腹痛、跌打損傷疼痛等癥。是常用的芳香調味品之一,能刺激胃腸黏膜,促進消化吸收,解除胃腸痙攣,增加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排出胃腸積氣從而達到健胃止痛之效。孕婦忌用,血熱妄行者及陰虛火旺、內有實熱者也不宜應用。
【胡椒】
性味辛,熱。有溫中下氣、和胃止嘔、開胃消食之功。用於中焦寒滯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泄瀉及食欲不振、宿食不消等癥。用做調料,作用與辣椒相似,且刺激性較小,可增加菜肴的香辣味,消除腥味,健運脾胃,增進食欲。
【花椒】
性味辛,熱,有小毒。有溫中散寒、殺蟲止痛之功。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以及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癥。用之調味,可增加食物的香味、麻味,消除腥味,並能解魚蟹之毒,促進消化功能,尤其是小兒消化不良者用之更宜。陰虛火旺者、孕婦忌用。不宜多食,否則易動火、耗氣、損目。
【辣椒】
性味辛,熱。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之功。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瀉痢等癥。還可防治凍瘡,治療神經痛等。據現代研究,辣椒含大量維生素C等。用做調料,使食物上色,增加香味、辣味,消除腥味,並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健運脾胃,改善食欲,促進消化。但不宜多食,否則易造成口腔和胃黏膜充血、腸蠕動增劇、腹部不適而產生口腔炎、胃炎、腸炎、腹瀉、嘔吐等癥。
【菜油】
性味辛,微溫。有行血消腫、潤腸解毒之功。用於痔瘡、腸燥便秘、無名腫毒等癥。用之調味,可傳熱、增香、出光。但生用時有生菜油味,部分人不耐此味,可在炒菜時先將油燒一下,再倒入其他菜,以減少其味道;亦可將菜油倒入鍋內,炸一些其他食物,起鍋,放冷,備用。
【食鹽】
食鹽為海水或鹽井、鹽池之鹽水,經煎或曬而成的結晶。性味咸,微涼。含有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鋇、硫酸鈉等成分。具有催吐利水、泄熱軟堅的功效。適應用於喉痛、牙痛、火眼、痰癖等癥。
【醋】
醋為米、麥、高粱、酒糟等釀造而成的含乙酸的液體。性味酸,溫。含有醋酸、糖類、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成分。具有消腫益血、消食健胃的功效。適用於癰腫、婦女心痛、殺魚肉毒。
【醬油】
醬油為黃豆或豆類,經煎後發酵,加鹽水制成的液體。性味咸寒。含有蛋白質、糖類、磷、鈣、鐵、氨基酸、鹽分、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成分。具有解熱、除煩的功效。適用於疔瘡初起、燙傷、毒蟲傷等癥。
【白糖】
性味甘,平。有潤肺生津、補中緩急之功。糖雖有人體的燃料之稱,但吃糖不宜過多,否則對身體有害無益。因過量食糖可使人發胖,引起牙病、腦功能障礙等,故痰濕或脘腹脹滿納差者不宜用,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者不宜過多食用。
【紅糖】
性味甘,溫。有活血化瘀、補血益肝、暖胃止痛之功。用之調味,可增加甜味、鮮味,降低咸味,並可上色,增進食欲。但有痰濕或納差者不宜服用。另外,白糖、紅糖均能和脾緩肝。然白糖性平,長於補中潤肺,中虛脘痛、燥熱咳嗽尤宜;紅糖性溫,重在補血活血,產後血瘀、血虛尤宜。
【冰糖】
性味功效與白糖相同,但滋補用較白糖更佳。用其調味增加甜味、鮮味,增進食欲。
【飴糖】
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藥毒之功。營養價值高於砂糖,為滋養保健之良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服食更宜,可使疼痛減輕,尤其對虛寒性的腹痛效果更明顯,並可保護潰瘍面,使之愈合。用其調味,可起上色作用,使食物美觀而增進食欲。濕阻中滿、濕熱內鬱、痰濕者忌用。
【蜂蜜】
性味甘,平。有潤腸通便、潤肺止咳、滋養補中、解毒止痛之功。對肺燥咳嗽、腸燥便秘及慢性衰弱性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但中醫認為:“甘能令中滿”,因此,痰濕內盛、中滿痞脹及腸滑易瀉者忌用。另外,不宜吃生蜜,以防中毒(因蜂種、蜜源、環境不同,化學組成差異很大。)
【生薑】
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藥物和食物中毒之功。故凡治療虛寒性疾病,均可以此調味,既可散寒,又增加食物的香、辣、鮮味,還可消除腥膻味,預防食物中毒。
【大蒜】
性味辛,溫。有溫中消食、解毒殺蟲、理氣消積之功。用於胃脘及腹中冷痛、癰腫疔毒、泄瀉、痢疾、鉤蟲病、蟯蟲病等。並能預防流感、流腦、黴菌感染、百日咳等癥。既可單獨食用,又可做調味品,使食物更香辣,消除膻味,並能解蟹毒。
【蔥】
性味辛,溫。有通陽發表、解毒止痛之功。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陰寒腹痛、乳痛初起、胸脅痛等癥。用來調味,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健胃而增加食欲,並可使食物更加清香,消除腥味,解魚、肉毒,還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但有腎臟疾患者盡量少用。
【味精】
味精有增鮮開胃、醒腦鎮驚之功。味精是一種具有強烈鮮味的調味品,即使稀釋到3000倍,仍可品到其鮮美,故可增加各種菜肴的鮮味,增進食欲,提高人體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能力。
【淀粉】
為做各種菜肴上漿、掛糊、勾芡的必須原料。用後可保持菜肴脆嫩,增加香味,並能融合菜湯,使之黏稠鮮美,保護成分。
【大茴香】
性味辛、甘,溫。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之功。用於寒性腹痛、睪丸偏墜、胃寒嘔吐、食少、脘腹脹痛等癥。用做菜肴的調味香料,可使食物辛香爽口。並能促進消化,增強血液循環。市售之五香粉,即以大茴、小茴、砂薑、花椒、桂皮等調味品經加工配制而成。陰虛火旺者忌用。
【小茴香】
性味辛,溫。有理氣止痛、溫中和胃之功。用於寒疝腹痛、睪丸作痛、胃寒嘔吐、脘腹脹滿等癥。與大茴香相似,也多做菜肴的調味香料,使食物芳香可口,而且對胃腸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減少胃腸脹氣而達到健運脾胃之功。
【桂皮】
性味辛,溫。有溫中和胃、祛風散寒、活血通脈之功。用於中焦有寒之脘腹冷痛、嘔吐、呃逆以及瘀血內阻之產後腹痛、跌打損傷疼痛等癥。是常用的芳香調味品之一,能刺激胃腸黏膜,促進消化吸收,解除胃腸痙攣,增加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排出胃腸積氣從而達到健胃止痛之效。孕婦忌用,血熱妄行者及陰虛火旺、內有實熱者也不宜應用。
【胡椒】
性味辛,熱。有溫中下氣、和胃止嘔、開胃消食之功。用於中焦寒滯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泄瀉及食欲不振、宿食不消等癥。用做調料,作用與辣椒相似,且刺激性較小,可增加菜肴的香辣味,消除腥味,健運脾胃,增進食欲。
【花椒】
性味辛,熱,有小毒。有溫中散寒、殺蟲止痛之功。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以及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癥。用之調味,可增加食物的香味、麻味,消除腥味,並能解魚蟹之毒,促進消化功能,尤其是小兒消化不良者用之更宜。陰虛火旺者、孕婦忌用。不宜多食,否則易動火、耗氣、損目。
【辣椒】
性味辛,熱。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之功。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瀉痢等癥。還可防治凍瘡,治療神經痛等。據現代研究,辣椒含大量維生素C等。用做調料,使食物上色,增加香味、辣味,消除腥味,並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健運脾胃,改善食欲,促進消化。但不宜多食,否則易造成口腔和胃黏膜充血、腸蠕動增劇、腹部不適而產生口腔炎、胃炎、腸炎、腹瀉、嘔吐等癥。
【菜油】
性味辛,微溫。有行血消腫、潤腸解毒之功。用於痔瘡、腸燥便秘、無名腫毒等癥。用之調味,可傳熱、增香、出光。但生用時有生菜油味,部分人不耐此味,可在炒菜時先將油燒一下,再倒入其他菜,以減少其味道;亦可將菜油倒入鍋內,炸一些其他食物,起鍋,放冷,備用。
閱讀全文
上壹篇:治療感冒有效藥膳偏方大全
下壹篇:食療偏方中常用的水果類食品
熱點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
-
7
熱門文章
-
1
-
4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