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小麥與浮小麥的區別
淮小麥與浮小麥的區別
1、浮小麥為未成熟而體中空經水淘後即能浮起的小麥人藥,其性味甘涼,功專止汗,主要用於自汗、盜汗,因本品甘而溫和,“甘溫可除熱”,故亦可用於虛熱病證,如《本草綱目》 說:“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2、淮小麥,則為已成熟且佳中中空,經水淘後能沉下的小麥供藥用,其性味甘而平,具有養心安神,養陰平肝之功,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頭昏、苦思悲傷、時哭時笑、精神恍惚、喜欠伸等脯躁之證,常與甘草、大棗、麥冬、棗仁等配用,方如甘麥大棗湯。
3、浮小麥可以止汗,浮小麥屬禾本科植物,藥用部位是幹燥輕浮癟瘦的果實,具有收斂止汗、退虛熱的功效,一般的用量在9~15克。淮小麥屬禾本科植物,藥用部位是幹燥成熟的果實,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一般的用量在9~15克。
4、淮小麥可以養心安神,淮小麥主要入裡,益氣養心,除煩止渴裡勝,臟躁、心煩不安、消渴之證用之較多。
淮小麥的功效與作用
1、用於自汗,盜汗。淮小麥甘涼,能斂虛汗,並有益氣、養心、除熱作用。凡陽虛自汗,陰虛盜汗者,均可應用。可單用炒焦研末,米湯調服。治自汗者,可與黃芪、煅牡蠣、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治盜汗者,可與五味子、麥冬、地骨皮等配伍,以養陰斂汗。
2、用於骨蒸勞熱。本品有益氣養陰及除熱作用,可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等證,常與玄參、麥冬、生地、地骨皮等同用,以養陰清熱,斂汗除蒸。對於淮小麥用藥的用法用量是煎服,15~30g;研末服,3~5g。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註意表邪汗出者是禁止服用的。
3、淮小麥以顆粒飽滿、充實、色鮮為佳,發黴變質不宜食。小麥與杏仁同食易令人吐瀉,素體虛寒、小便清長者不宜多食。
4、淮小麥乃五谷之首,既養先天之本——脾胃,又養後天之本——腎臟,誠為養生保健之佳品。小麥為大眾喜食之品,食療以不使用化肥農藥的有機小麥最佳。
5、淮小麥味甘、咸,性涼,味甘色黃入脾胃經,味咸入腎經。其功效:健脾和中,治消化不良、肢體乏力等癥。滋胃陰清虛熱,有口渴能飲、善饑,以及消渴病。
6、淮小麥益腎安眠,治腎濕熱等癥。陳小麥苦寒,具有止痢、解煩渴的作用。
兩款淮小麥保健食譜
1、養心寧神的甘麥大棗湯
用甘草12克,淮小麥18克,去核大棗9枚。(天下養生網)小麥洗凈,漂去浮末;將甘草、小麥、大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煮沸之後即可飲用。此方出自《金匱要略》。此方應用的就是小麥可以“養心氣”的功效,而甘草可以瀉心火,大棗可以補脾益氣,三藥共同達到養心安神、滋陰養臟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處於更年期的婦女如出現心不在焉、睡眠不佳、經常失眠、常流淚、易激動、心慌等癥狀,飲用甘麥大棗湯癥狀可以立即消除。
2、防治腹瀉的炒黃面
取白面500克,將白面炒至焦黃,(天下養生網)每日晨起空腹用滾開水調沖30克食用,也可放入適當的鹽或糖來調味。於晨起空腹食用,可達到止瀉固腸的作用。此方出自《飲膳正要》。適用於胃腸不固而引起的腹瀉不止。腸胃不固指的是腸胃消化不好,不能將食用的食物完全消化。中醫認為腸胃為“水谷之海”,吸收水谷中的營養。當我們的腸胃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水谷中的營養甚至出現腹瀉的癥狀時,就需要對我們的腸胃進行調節,這時我們大多使用炒黃面。也就是說當身體出現腹瀉癥狀的時候,我們吃一點炒黃面給腸胃補充陽氣,恢復腸胃的正常功能,促進腸胃更好的消化吸收。
-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