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
1、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傢鄉的人們為瞭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2、各地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3、雄黃酒能去毒嗎
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隻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由於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人飲用後即會中毒,毫不誇張地說喝雄黃酒實際上等於吃砒霜,所以千萬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想著能不能以雄黃酒之毒攻毒,或者隻喝一點雄黃酒不會有事,這樣做都是很危險的。如果為瞭應端午節令,一定要用雄黃酒,可將其噴一點在墻角,驅驅夏日裡的毒蟲。
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傢傢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瞭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傢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佈,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雄黃酒的主要價值
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雄黃,作為藥用,歷史悠久,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歸肝、胃、大腸經;主要是外用於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濕疹疥癬、蛇蟲咬傷。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雄黃
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泡制的雄黃酒才能喝。
在醫藥工業上可作藥物及強刺激劑,高品位的雄黃和雌黃礦石可直接作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