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方法
包粽子的方法
1、包粽子的方法
主要做法:
粽餡的調味:咸肉粽要先將新鮮的豬肉用少許味精、白糖、酒、鹽、生抽拌勻反復揉擦至調味品滲入豬肉再包。
粽子的捆紮: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如果煮不透會出現夾生現象。咸肉粽如果用肥豬肉不宜紮緊、松緊適度即可。如果用瘦豬肉就要紮緊,因為瘦肉熟瞭以後會收縮,粽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2、什麼是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2010年12月,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瞭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直到現在的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傢傢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哪些人不適合吃粽子
3.1、胃病、腸道病患者
粽子蒸或煮熟後,能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進食後會增加消化酶負荷,兼之其性溫滯氣,吃多瞭會加重胃腸負擔。
3.2、老人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
3.3、心血管病患者
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瞭,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3.4、兒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所以兒童少食為宜。
3.5、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棕
據史料記載,屈原出生在春秋時期,是楚懷王底下的一名大臣。他一直在倡導舉賢授能,但是遭到瞭貴族子蘭一些人的強烈的反對,屈原遭到免職,被無情的趕出瞭都城流放。公元前的278年時,秦軍攻破瞭楚國的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歷5月5日,在寫下瞭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瞭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瞭,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瞭,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吃粽子有什麼註意事項
1、註意控制數量
粽子中糯米粘度高,難以消化,容易使消化功能差的人肚腹悶脹,有的甚至一吃就“滯”。甜粽由於含糖分較多,容易提升人體內血糖含量,故糖尿病者不宜多吃。老人、小孩也不宜多吃,粽子易致腹瀉或便秘。粽子屬高熱量、不易消化的食品,吃下1隻粽子的熱量往往比一碗飯的熱量高出許多,因此在食用時應註意控制數量。
2、早晨不宜吃粽子
食物消化從胃到腸至少需要停留6個小時,粽子是糯米做的,本來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裡的時間則更長,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病、胃潰瘍的人發病。另外,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粽子當夜宵,容易消化不良,從而影響睡眠。
3、喝茶水,多吃蔬菜
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多吃蔬菜。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每次少吃一點,可選擇迷你粽子。許多人會因吃多瞭粽子而腸胃不適,醫生建議吃粽子時多搭配些涼拌青菜、沙拉、蔬菜清腸,最好還能搭配水果,可降低不適癥的發病率。
-
8
-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