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08:36
周恩來不僅長得帥人也超級的nice,還上榜瞭民國的“四大美男子”呢。從戰爭年代到和平年代,周恩來一路走來可謂各種艱辛,沒有孩子和鄧穎超的愛情得到大傢的歌頌。一世美好的形象在周恩來身上演繹的淋漓盡致。然而在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去世,是影響當日中國政治格局的一件大事。因利害關系,痛悼之外,亦有出言“幸虧”者。據張玉鳳披露:
“1月中旬,毛遠新來見主席。他問主席,對總理的人選有什麼考慮?主席想瞭一下說:要告訴王洪文、張春橋讓一下。然後,主席又扳著手指數政治局委員的名字,最後說:還是華國鋒比較好些。毛遠新點頭說是。就這樣,主席提議華國鋒任代總理,主持政治局工作。毛遠新出來時對我說:幸虧他先去瞭(指周總理去世),主席自己把接班人選好瞭,這是大事。”
將毛遠新此語,放置到第四屆全國人大的歷史背景中,始能理解得更為透徹。早在1970年3月,毛澤東即提議召開第四屆全國人大,周恩來亦著手籌備工作,但因內部諸種復雜權力矛盾,竟於四年間,連續三次籌備無果,被迫延遲。直至1975年1月13日,才得以正式召開。
但在會議召開前的預備期,圍繞具體人事安排,江青、王洪文等人與周恩來已然發生嚴重沖突。譬如,1974年10月4日,毛澤東曾讓秘書打電話給王洪文,要王轉告周恩來:由鄧小平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王將該消息通知江青後,“竟膽敢把毛主席的電話指示壓瞭兩天,才告訴周恩來和其他中央政治局成員。”
10月18日,王洪文又飛赴長沙見毛澤東,聲稱:“我這次來湖南沒有告訴總理和政治局其他同志,是我們四個人(春橋、江青、文元和我)開瞭一夜會,商定讓我向主席匯報。我是冒著危險來的。北京現在大有1970年廬山會議的味道。周總理雖然有病,但還晝夜忙著找人談話,經常去總理那裡的有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他們頻繁來往,一定和四屆人大的人事安排有關。”
圖註:1993年6月,劉曉慶(左)與張玉鳳(右)合影
江青在10月6日曾到醫院向周恩來提出她對人事安排的“意見”,尤其是關於軍隊總參謀長的人選,但周始終不做表態。11月12日,江青又給毛澤東寫信,提議謝靜宜當副委員長,喬冠華任副總理,遲群做教育部長,毛遠新、遲群、謝靜宜列席中央政治局會議,作為接班人培養。
病重的周恩來亦關註江青、王洪文等人的動作。據紀登奎回憶,王洪文自長沙回京後,“總理對我說:告狀沒告下來,給瞭三個職務”——10月20日,毛澤東通過王海容、唐聞生轉達其意見:“總理還是我們的總理,……鄧做第一副總理兼總長,這是葉的意見,我贊成照他的意見辦。”
12月下旬,周恩來擬定委員長、副委員長、副總理、部長名單後,與王洪文同赴長沙向毛澤東匯報。26日,毛澤東於午夜時分約見周恩來,做瞭長達四個小時的徹夜長談。二人這最後一次深入交流,周恩來未對外傳達,其具體內容迄今無人知曉。據說,毛澤東曾告誡周恩來:“列寧為什麼說資產階級專政,這個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變修正主義。要使全國知道。”
綜上,毛遠新乃江青等人“作為接班人培養”的對象,對周的去世,有“幸虧”之論,本不足為怪;四屆人大中,亦不難看出周恩來在當日政治格局中重要而微妙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