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10:01
一、古代“高考”三題
我國古代的“高考”――科舉,在某些方面和現在的高考很有異曲同工之處。
1.古代“高考”也“封卷”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開拆彌封。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瞭。
不過,在古時封建官場腐敗的情況下,即便實行考卷彌封制度,還是有不法考官憑借辨認考生字跡作弊。於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趙恒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藉謄抄副本評卷。此種作法,把考試封卷推向瞭登峰造極的地步。
2.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每年的高考,幾乎都會傳出有低齡高分考生被重點院校破格錄取的消息。前幾年還有學校開設瞭“少年班”,專門網集“神童”加以重點培養。
然而,對“神童”實行特意培養並不是今人的創舉,大量史料說明,中國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對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視,一旦發現,就要著意加以培養,並引為皇朝幸事。
史學有記,早在漢時朝廷就選拔瞭一些年齡俱在12歲以下的“奇童”在太學讀書。唐代科舉則專門設立瞭“少年班”――童子科,隻要是年齡在10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能誦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給予身份。當然,由於年少不經事,他們雖有功名,卻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朝,童子科還“錄取”過女孩。宋淳熙元年,有個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書省應試,主考官挑試詩書43件,全部通過,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為“孺人”。
元代也曾規定,凡童子科中試者,一律“錄取”到朝廷的最高學府――國子學裡加以重點培養。
3.古代“高考”也重“素質教育”
現在高考,“高分低能”現象不斷引起社會的關註,這實際上涉及考生的“素質教育”問題。古代的“高考”,古人同樣重視這一點。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舉人到京城會考,金榜題名後緊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其實,真實情況並非這樣,古人在會試取中貢生後,還要面臨另外一場考試――殿試,然後才能決出“名次”。
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皇帝除瞭現場點題讓貢生們作文比試外,還要通過問話、觀察等方式對他們進行考察,最後綜合他們的情況,才能定出狀元、探花、榜眼等一應名次。
殿試的好處是,通過直面觀察,對“考生”平時接受“素質教育”的情況進行瞭解,以盡量做到全面正確地評估其才能。這說明,古人對“考生”“素質教育”的重視不亞於今人。
二、我國古代如何“高考”
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源於隋代,到明清,形成瞭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體系。
怎樣獲得“高考”入場券
最高級的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要想獲得這一資格,必須闖過六關:首先參加童子試、府試和院試三關,獲得“秀才”頭銜;然後通過省學政巡回舉行的歲考,闖過第四關,保住“秀才”的頭銜;這樣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鄉試,連考三場中瞭“舉人”,才過瞭第五關,取得瞭參加“會試”的資格;“會試”一般在鄉試後的下一年春天舉行,也要禮部(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進行,也要考三場,考中瞭得到“貢士”的頭銜,才最終取得瞭“高考”的入場券。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獨木橋”比現在要難得多。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書
據統計,書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書經》、《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熟。此外還要看相當於原文幾倍數量的註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