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10:01
古代“高考”的科目
有書、詩、論、賦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律賦。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試帖詩是詩體的一種,考試時以古人某一詩和成語為題,並限定某一韻腳,以歌頌朝政為內容,作出詩來。
古代“高考”怎樣防止作弊
考場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後,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後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朱筆濾謄寫,稱為“朱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後唱名寫榜。但是,制度再嚴格,舞弊醜聞時有發生。
古代“高考”的名次
“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隻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幹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幹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古代“高考”狀元知多少
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30年(公元1904年)的劉春霖,前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為歷代封建王朝選拔瞭500多人。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3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