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炎帝的傳說 炎帝與上黨地區傳說

2016-08-17 23:12:53

炎帝華夏始祖之一,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薑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炎帝制耒耜,種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佈,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炎帝興起的薑水在上黨

 “炎帝以薑水成”,這是學術間考察炎帝發祥地所在的一個重要的文獻依據。但薑水在哪裡呢?我們發現,在上黨地區太行、太嶽之間就有一條河叫薑阝水。這裡是炎帝傳說極盛的地方。據《山海經·北次三經》說:在以“太行之山”為“之首”的群山中有座陸山,“薑阝水出焉,而東流註於河”。這與同在一經中、發源於“發鳩之山”的漳水的流向是完全相同的。
《北次三經》說:“發鳩之山……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這是見於文獻最早的、有明確方位記載的薑水,少說也比酈道元的記載早八、九百年。盡管年長日遠,已無法確指其所指是現在的哪條河,但其方位在太行、太嶽之間則是可以確定的。而且發現這條叫作“薑阝水”的河流,同時還可以叫作“郯水”(見《山海經》郭璞註)。“郯”字從“炎”,這不能不使我們聯系想到它與炎帝的關系瞭。

  炎帝與上黨地區傳說

  值得註意的是,這條薑阝水與炎帝的聯系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上黨地區,即太行、太嶽之野,分佈著大量與炎帝族有關的村落地名,同時還有大量有關炎帝活動的遺跡與傳說。如《山海經·北次三經》說:“發鳩之山(郭註: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其上多柘木。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古史記載炎帝一名伊耆氏,伊、耆疊韻,急言之可謂“伊”,亦可謂“耆”。羅泌《路史·國名記》及羅蘋《禪通紀》註,都認為神農所國之“耆”,就是文王所代之“耆”。“耆”《尚書·西伯勘黎》作“黎”。
《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正義》引鄒誕雲:“本或作黎”。孔傳以為黎“在上黨東北”。孔穎達曰:“黎國,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光緒《山西通志》卷五十《古跡考一》以為古黎國“蓋長治、壺關、黎、潞諸縣皆是也”。此一帶傳炎帝神農故事。
所謂黎亭,即今長治縣北黎嶺,俗稱黎侯嶺為羊頭嶺,相傳炎帝建國處。沁水之濱,古有伊氏邑,戰國屬趙國,或亦伊耆氏之遺跡。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沁水流域的下川遺址中,發現瞭距今約16000年至24000年的原始磨盤殘片與石錛,磨盤是用來加工谷物籽粒的,石錛可以用於斬草,這應該是與農業相聯系的。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籽粒加工工具。《管子·輕重戊》說:“神農作,樹五谷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所謂“淇山”,就是淇水發源之山,在今晉城市陵川縣境東北。在此地之南,即所謂“淇山之陽”的地方,發現略早於下川的人類活動遺址。《元和郡縣志》卷十五“長子縣”:“神農城,《後魏風土記》曰,神農城在羊頭山上,山下有神農泉,即神農得嘉谷之所”。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高平縣”:“羊頭山在縣北三十五裡。《山海經》雲神農嘗五谷之所。山形像羊頭”。又說,“炎帝廟在縣(高平縣)北三十五裡羊頭山”。卷四十五“上黨縣”也說:“羊頭山,《郡國記》雲: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泉。南帶太行,又有散盇(加“艸”頭),即神農嘗谷之所也”。又說:“神農井在縣(長子縣)南五十裡,出羊頭山小谷中。《上黨記》雲,神農廟西五十步,有石泉二,一清一白,甘美,呼為神農井”。順治《潞安府志》卷一“長治縣”:“百谷山,在郡東北十三裡,神農嘗百谷於此,立廟祀之”。
順治《潞安府志》卷一“襄垣縣”:“百谷山在縣東南二十裡,亦以神農嘗谷而名”。順治《潞安府志》卷一“潞城縣”:“鳳凰山,一名天塚岡,在縣西北五裡。相傳神農時,有鳳凰棲止”。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七三“高平縣”:“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裡換馬鎮”。未見於方志而見於它種記載與播之於民口者,更不可勝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