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對洋記者說:中華民國是幼童,不能吃大魚大肉

2016-08-17 23:14:23

  袁總統像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樣,喜歡隆重的儀式。袁與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一樣喜歡陣容龐大的軍事儀仗隊。芮恩施檢閱過威風凜凜的儀仗隊後,進入覲見室。隻見袁總統端坐龍庭,兩側有30位將軍肅立守候。

  袁世凱選擇用西式禮節與芮恩施公使握手,但他“顯然還是一位謙和而不失威嚴的舊式中國人”。在後來一次訪談中,袁世凱為取悅美國共和黨,對他將“中國的民主黨”國民黨逐出國會並隨後解散該黨做瞭一番解釋。

  他說,“這不是一屆完美的國會,因為大部分議員都是空談的理論傢和年輕的政治傢。他們總是企圖幹涉政府的施政行為,還想就所有事情立法。國會的真正職能應該是為民國制訂一部永久憲法,可是,他們並沒朝這個方向努力。”

  當芮恩施公使離開袁的總統官邸時,他的腦海中隻有一個印象,即袁是“一位繼承瞭古老帝制的軍事獨裁者”。袁世凱接受瞭國會,將它視為不得已必須面對的麻煩,但絕不允許它幹涉到自己的政治事務。

  袁曾在與芮恩施的某次會面中說,“你看,中華民國是一個非常年幼的孩童。必須有人好好喂養它,不能讓它吃大魚大肉,或者服用外國醫生開出的那類猛藥。”

  一天,袁世凱總統宣佈,“我決定,在冬至之日舉行祭天大典。”已故的民國總統顧問莫理循博士可謂是西方世界中最瞭解中國的人。他對此的評語是,“這意味著袁正著手復辟帝制。”

  12月末的一天,袁世凱總統遵循舊制,在天壇舉行盛大祭天儀式。兩個月後,他又祭祀孔子。芮恩施聽說,祭祀現場奏起瞭“改良版的中華遠古音樂”。第二年二月初,又舉行瞭一場盛況空前的國事活動和歌舞會,中國邊境省份的少數民族和蒙古活佛盡皆來朝。此時,眾人皆知袁世凱已厭倦瞭民主的外衣,迫不及待想要稱帝。袁世凱否認瞭這一野心,但他“聽從瞭朋友們的意見”。北京的高層官員們認可瞭。

  芮恩施從美國述職回來後發現,好幾位擁戴帝制的高官正等候見他。他們告訴公使,“稱帝呼聲太高,如果不順應民意,恐激起兵變,天下恐將大亂。”一位官員說,“袁將成為我們寺廟裡供奉的佛。”此時,日本開始幹預,希望列強與其一道反對民國總統復辟帝制。除美國外,所有國傢都提出瞭“善意的忠告”。然而,到北京的各省代表們依舊投票,一致要求袁世凱恢復帝制。國會通過決議,擁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

  芮恩施說,新帝國完全是一派尊貴氣象。舉行加冕儀式的大殿粉飾一新,地上鋪設瞭嶄新的地毯,新皇冠定制完工。可是,突然之間,年輕將軍蔡鍔在雲南成立軍政府宣佈起義,公然反對即將登基的皇帝。起義的聲勢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到袁世凱政權。起義軍要求袁世凱“立憲”,並推行改革。袁畏縮瞭,宣佈正式登基大典延期舉行。然而起義向全國各地持續蔓延,此起彼伏。

  3月22日,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恢復“大總統”名號。他雖然保住瞭總統一職,但權力日漸衰落,繼而又發生瞭財政危機。袁的健康每況愈下,正考慮準備辭職,卻在此時一命嗚呼。袁世凱死後舉辦瞭盛大的國葬。

  老獅子不在瞭,人們接受瞭袁世凱在彌留之際的提名,同意黎元洪繼任總統。關於袁世凱的死,芮恩施這樣說道,“這是一場從策劃、得逞到潰敗的驚世戲劇的最後謝幕。”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中國人絕不會預料到這場帝制復辟的鬧劇。新生的中國,將在陣陣劇痛之中緩慢地學習民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