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18:43
石榴裙是古代女子最流行得意款裙子。它的顏色猶如石榴一樣的紅色,那麼你知道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什麼意思?帶著一問,下面中國小編就跟大傢說說這其中的含義。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的廣大婦女中間,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
人們常將男子鐘情於某女子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可是石榴裙又是個什麼款式呢?
唐朝時期,石榴裙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麼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穿著石榴裙的女子被這紅色一襯,更顯俏麗動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那位琵琶女的驚人色藝時這樣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來形容裙子之紅,鮮艷可見一斑。
而專為石榴裙所作的詩詞歌賦,亦是不少。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寫過這樣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喻心中的美人。元代的劉鉉在《烏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垂楊影裡殘,甚匆匆,隻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明代時石榴裙的說法固定瞭下來,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將石榴裙稱為紅裙:“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唐詩中對石榴裙的描寫更多,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甚至一代女皇武則天也賦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唐代婦女對裙子鐘愛有加,除瞭石榴裙,還有很多別致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經歷瞭一個演變過程。初時,裙子窄而瘦長,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詩句。盛唐時期,裙子制作得精美華麗,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間裙,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等等。百鳥裙,顧名思義,就是將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織成的裙子。百鳥裙做工考究,立體感極強,可謂“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之後“百鳥之狀皆見”。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繡,裙子上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繡出花鳥等圖案。除瞭這些樣式,還有百疊裙、畫裙等諸多款式。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有“梅花香滿石榴裙”。詩中寫的雖然是唐朝的事,但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石榴裙仍然為年輕女子所鐘愛。《紅樓夢》裡的大段描寫,可相印證。也許正是因為石榴裙流傳久遠,所以俗語中說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