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上大學要花多少錢 待富者讀不起名牌大學

2016-08-17 23:19:38

  在民國時期,清華大學以及復旦大學等各大高校都有招大學生瞭,但是對於當時很多書生貧窮,一些好的學校卻因學費貴而讀不起!那麼在民國時期上大學要花多少錢?帶著疑問,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民國時期大學的學費是不一樣的,從幾十塊大洋到二、三百塊大洋不等。

  1932年,北京頤和園附近掛甲屯的居民,傢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最基本的飲食開銷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塊大洋,一年到頭最多隻能攢下十幾塊大洋,供孩子讀中學都讀不起,何況讀大學?

  考試費用

  首先,在民國上大學得交報名費。民國沒有統一高考,你高中畢業瞭想讀大學,直接去你想要就讀的那所大學報名就行瞭。報名的時候會讓你繳納報名費,一般是三五塊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一年級新生,報名費就是三塊大洋,同一年中山大學招收新生,報名費也是三塊大洋。不管最終是否取得入學資格,報名費是不會退給你的。

  幾塊大洋的報名費,聽起來好像可以忽略不計,其實不然。因為民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各學校自由安排入學考試的時間。例如1931年中央大學的入學考試時間安排在7月份的6日到8日,而南開大學的入學考試時間卻安排在7月下旬。民國的考生們為瞭提高被高校錄取的機會,往往會同時報考好幾所大學,然後挨個參加每一所大學的入學考試,這樣一來,不光報名費要交好幾份,而且還得花很多差旅費——剛在南京考完,又趕緊坐火車跑到上海參加另一所大學的入學考試,肯定得花錢買車票以及住旅館。

  窮人的孩子讀不起

  各學校的學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被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大學錄取,第一個學年要繳六十塊大洋的學費,而如果被清華大學錄取,隻繳四十塊大洋就可以瞭。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在當時都是私立學校,沒有政府的補貼,學費很貴。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南開和復旦每年的學費都是一百塊大洋,而同濟大學的學費則高達兩百塊大洋!

  無論是每學年幾十塊大洋學費的公立大學,還是每學年一兩百塊大洋學費的私立大學,窮人傢的孩子都是讀不起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民國時代普通百姓的收入實在是低得可憐。

  1932年燕京大學的學生在北京頤和園附近的掛甲屯做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傢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基本的飲食開銷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塊大洋,剩下的錢刨去看病、買估衣(不舍得買新衣服)、走親戚、隨份子,一年到頭最多隻能攢下十幾塊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時候還得欠債,供孩子讀中學都讀不起,何況讀大學?

  1931年,蔣介石的筆桿子、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嘆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傢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傢、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事實上,即使窮人傢的孩子硬撐著上瞭學,最後可能還是會因為傢裡接濟不上而被迫退學。1935年寒假,著名詩人臧克傢收到他的一個農村學生的來信,信上說:“今年旱災、蟲災,弄得五谷不收,我傢經濟破產,下學期我爸不讓我再上瞭,我一直哭瞭三天也沒法,老師,你想想這是個什麼世界啊!”

  不一樣的學費

  當然,也不是說傢庭條件不好就一定沒有出路。在民國,窮人傢的孩子如果考大學,一般會選擇師范院校,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以及各省的省立師范學校,都是不收學費的,很多師范院校甚至還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當年毛澤東同志在長沙報考大學時,正是因為傢裡不再寄錢給他,他才不得不報考瞭學雜費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在民國所有高校當中,教會學校和醫科大學這兩類高校的學費是最高的,而且收費項目也很多。例如設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在“五四運動”那年,每學年學費高達兩百塊大洋,此外還要收取二十塊大洋的書籍費、十塊大洋的校服費,學生去實驗室做試驗,還要繳納24塊大洋的試驗費,去圖書館查閱圖書,也要花10塊大洋辦一張借閱卡。但是物有所值,教會學校收費雖高,校園環境和教學質量也相當優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