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21:57:00
於是,毛澤東出乎意料地宣佈:暫停炮擊,改為隔日一轟。而且他定下一個規矩,就是在解放軍在實施炮轟前,必須客氣地通知金門島上居民:“各位同胞,沒有長眼睛的炮彈要來瞭,請你們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以免受傷。這種帶有預報機制的戰爭形式一直持續瞭二十年,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提前通知避彈,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戰爭呢?對此,我倒是有一種類似的體驗。我是在一座新城長大的。城市建設之初,當然要使用大量的炸藥來開道。於是,那段時間大傢都養成瞭一種習慣:一聽到某種音調(三長兩短還是什麼的,記不得瞭)的哨音,就得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不多一會便是一聲巨響,然後周圍傳來噼噼啪啪落碎石的聲音。哇,那時的心情真是緊張――有一次一幫子大人領著我們幾個小孩躲進一間臨時辦公室,蜷伏在磚墻下,隨後就是一聲巨響,一個茶杯大小的石頭飛過來,把門外離我們不到三米的一個石臼打得粉碎。
如果沒有人提前通知,被打得粉碎的可能就不是石臼瞭。二十年的金門炮戰也許就是這種感覺。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戰爭也會多一點情趣的。當然,這話得由金門島的老居民來說,我把自己的感覺說成他們的感覺,這就是越權。
不過,有沒有情趣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對金門的“打而不取”,逼迫美國出於對“多米諾骨牌理論”的盲目信仰,立即改變瞭迫使蔣放棄金門等小島的想法,因而避免瞭兩岸的進一步疏遠和隔離,挫敗瞭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毛澤東形象地把處於 “打而不取”戰略之下的金馬諸島稱為套住美臺的“絞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瞭這個譬喻的恰當性。雖然說是“絞索”,蔣老先生卻為自己有幸被吊在這絞索上而感到樂不可支。據說,在大陸方面炮擊金門後,老蔣是全世界第一個為毛澤東拍案叫好的人。老蔣活瞭八十多年,大概就這一次出自真心地為毛澤東叫過好,真是難得,讓人不得不對他老人傢堅持一個中國的信念感到敬佩。
決定戰爭勝敗的終極力量
危機之後,心理高度緊張的美國佬終於松瞭一口氣,如釋重負之餘,說不定甚至對毛澤東產生瞭一種感激零涕的心理,於是立即向北京伸出瞭橄欖枝,表達瞭重開談判的意願。兩國一拍即合,於是重建瞭定期的大使級會談機制,增加瞭對話的管道。此後的整個毛澤東時代,雖然臺海仍然不安定,美國仍然把中國視為敵人,中國也高喊要打倒美帝國主義、解放全人類,但中美之間沒有再發生過直接的軍事對峙,這卻也是事實。
更有趣的是,美國國內輿論紛紛認為,美國政府為瞭兩個“無用”的小島而甘冒犧牲美國大兵乃至打世界大戰的風險,實在是過於魯莽。迫於國內壓力,杜勒斯國務卿隻好轉移註意力,公開把小跟班蔣介石罵瞭一頓:“你看你,憑你那點隻配給共軍當‘運輸大隊長’的狗屁水平,還搞什麼‘反攻大陸’,差點給老夫惹出一身麻煩;這次臺海危機,責任全在你。你給我聽好瞭,以後不得再向美國要求什麼‘反攻大陸’,隻許守,不許攻,――否則你去喝西北風。”呵呵,老先生為此一定非常難過,因為他竟然被毛澤東假手美國佬賞瞭一耳光,真是的。這一耳光可能使他再也不願意為毛澤東拍案叫好,而且他後來確實似乎沒有再次佩服過毛澤東。
當年毛澤東是巴不得美國的航母開過來,正好借此做大聲勢,甩開膀子大展縱橫捭闔的手腕。不過,毛澤東對抗七艘美國航母的歷史或許能夠向今天證明: 決定戰爭勝敗的終極力量,來自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僅僅是軍事實力在唱一出血與火的獨角戲。
以上是中國歷史網小編為您收集的毛澤東是如何對付航母的資料,想要更多歷史資訊,敬請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