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21:58:02
南京保衛戰是中國軍隊為瞭保護南京而與日本軍隊展開的戰鬥,然而還是防不住日本軍隊的侵略,我國15萬守城軍抵不過5萬日軍,損失慘重。那麼南京保衛戰的經過是什麼樣的呢?趕快跟隨中國小編來瞭解一下吧!
南京保衛戰 15萬守城軍抵不過5萬日軍
萬保衛國都的國民黨軍隊對陣5萬攻城日軍,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戰前誓與“首都共存亡”的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派督戰隊封鎖江面燒毀渡船,放言後退者死,卻乘坐沾滿牛糞的板車狼狽北逃。
在嚴令堅守與相機撤退中搖擺不定的蔣介石,到底打的是什麼牌?美英蘇德日意六大國,在南京保衛戰血雨腥風的歲月裡,隱伏著幾多鮮為人知的“大國心機”?
淞滬會戰令蔣介石幾乎賠光瞭老本
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均爆發於1937年,淞滬會戰是高潮,南京之戰是尾聲。若非城破後日軍制造的南京大屠殺駭人聽聞,這場有如雞肋的戰役可能早就被湮沒於歷史雲煙中,被人淡漠遺忘瞭。
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掀開全面侵華的序幕。雖然蔣介石鑒於國力孱弱的實際狀況,並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希望延緩對日決戰的進程,但日本卻不給蔣介石絲毫喘息之機,中日決戰如箭在弦!
當時,中日之間的國力對比,軍力差距是全方位的。蔣介石深知,僅憑中國一傢之力應對日本進攻,打平都是奢望。唯有將中日爭端升格為國際問題,引發列強對日本的強力幹涉,弱勢的中國才能逃過一劫。在這一大背景下,已被逼向墻角的蔣介石隻能做魚死網破的殊死一搏,即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與日本進行一場決戰。拉歐美列強乃至蘇聯攪入中日紛爭,令歐美大規模援助中國、武裝中國。如此,中國才有希望轉敗為勝。
出於這一目的,蔣介石將中日決戰之地選在上海。首先,上海雲集各國僑民,有很多國傢的領事館。一旦中日決戰,戰火無情,難免要觸犯各國利益,歐美列強怎會無動於衷?其次,上海處於蔣介石控制的江浙核心地區,既是蔣介石政府的財賦重地,又是國民黨軍隊易於集結征調之所。
年8月,“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蔣介石調集75萬人馬與日本海陸空30萬軍隊決戰上海。軍隊人數雖多於日本,但因兩國軍力的綜合實力差距過於懸殊,苦戰3個月後,最終,此次會戰以國民黨軍隊傷亡30萬精銳、被迫撤退的慘重代價告終。而擁有全面優勢的日軍僅傷亡4萬餘人,蔣介石精心打造的數個德械師也慘遭重創。
慘烈的淞滬會戰令蔣介石幾乎賠光瞭起傢的老本,卻沒有達到令歐美列強援華的戰略目的。唯一的收獲是,經此一戰,蔣介石確立瞭自己領導抗戰的統帥地位。
淞滬會戰後,被打得支離破碎的國民黨軍隊退守南京一線。而日軍則趁勝追擊,劍指蔣介石政府的首都——南京。
南京雖是六朝古都,被譽為有“金陵王氣”,但定都此地的王朝卻多為短命王朝。南京三面環山北對長江,無險可守,不利戰守的地理劣勢是其致命軟肋。
蔣介石並非沒有預料到南京之戰的結局,但他當時還在做國聯調解之夢,期待日本能懸崖勒馬。他甚至還抱有這樣一種幻想:隻要保衛南京的國民黨部隊能守上一到兩個月,國際形勢就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包括蘇聯在內的聲援中國的國傢就有可能出兵迫使日本收手。但是,當時的英美正大搞綏靖政策,德日意同盟視國際公約如糞土,英美等國還妄想將日本這股禍水引向蘇聯,借中日戰爭大發戰爭財。蘇聯也明哲保身,不願沖在前頭。因此,歐美國傢雖明知日本對中國鯨吞蠶食,卻聽之任之,僅做口頭譴責。這些隔岸觀火的國傢簽署的旨在遏制日本侵華的《九國公約》無異廢紙一張。
蔣介石希望軍隊能守一兩個月,實際上,淞滬之戰的虎頭蛇尾令國民黨軍隊元氣大傷,軍隊的戰鬥力、士氣直線下滑。蔣介石匆忙拼湊起15萬軍隊保衛首都南京,但這15萬人多為從淞滬之戰潰退下來的殘兵敗將,其中還有數萬毫無戰鬥經驗的新兵。這使得南京保衛戰未戰將先怯、未戰兵已慌,大敵當前,眾官兵不僅未眾志成城,反成驚弓之鳥。
在南京保衛戰爆發前,心知南京無法固守的蔣介石秘密遷都,政府機關開始陸續向武漢一帶轉移。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已帶相關政府機構抵達重慶,重慶作為戰時臨時首都的陪都角色已內部確定。為瞭保存實力,避免出現淞滬之戰那種不惜血本以致傢底賠光的慘劇再度發生,蔣介石將大批空軍戰機與大量的通訊器材運往後方。這為後來南京之戰爆發後中國軍隊缺乏制空權,缺乏通訊交流的敗因埋下瞭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