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22:02:05
藍光行動是發生在美國的一項比較著名的軍事營救計劃,該事件發生後,引起無數美國人關註,不過美國藍光行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那麼您知道美國藍光行動失敗後的下場是什麼樣的嗎?接下來的故事就由中國小編來告訴你吧!
美國藍光行動失敗後的下場:
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的戰鬥力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但是,美軍的特種作戰也有失敗的記錄。
年11月4日,幾百名伊朗學生突然沖進瞭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將大使館人員扣作人質。伊朗學生的行動得到瞭伊朗政府的支持。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進行外交斡旋,爭取人質能夠得到釋放,一方面秘密制訂營救人質的行動計劃。
月9日,美國陸軍“蘭光”反恐怖特種作戰部隊的顧問梅多斯和他的助手奉召趕到華盛頓,受命制訂一項緊急營救人質的計劃。幾天後,梅多斯擬訂瞭一個初步方案:用幾架直升機將營救隊運至大使館附近,由C-130加油機隨行加油,營救對再從預定地點出發,乘車沖進大使館,救出人質。
根據這個計劃,美軍從陸、海、空三軍及海軍陸戰隊中抽調瞭隊員,組成瞭一支以直升機隊、C-130機隊、營救隊為骨幹的聯合特譴隊。營救隊隊員主要是來自“蘭光”反恐怖特種部隊的隊員。
在外交斡旋的同時,營救計劃也在不斷完善。1980年3月,談判仍然毫無進展,再加上考慮到季節和氣候等條件的影響聯合特譴隊要求將作戰日期定在4月24日和25日兩天。卡特總統便於4月16日下達瞭“同意執行的”命令。
最後完善的作戰計劃是,美國海軍將派出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號在阿拉伯海的阿曼近海待命;4月24日下午7:30(當地時間),8架RH-53D直升機從“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起飛,飛往德黑蘭。同時,6架負責加油和運載92名營救隊員的C-130飛機從埃及開羅的機場起飛,繞過阿拉伯半島,途徑阿曼,飛往德黑蘭。
日00:00前後,兩隻隊伍首先到達德黑蘭東南320千米處的霍臘散省卡維爾沙漠的塔巴斯市,在一號地點會合。在這裡,C-130加油機給直升機加滿油,營救隊員換上直升機繼續飛行,於拂曉前進入德黑蘭,在該市東北部的山嶽地帶的二號地點放下營救隊員,蓋上網罩待命。
營救隊員在二號地點待命休息一天後,於25日晚分乘秘密潛入伊朗的特工人員和伊朗的支持者事先準備好的車輛,向大使館進發。到達大使館後,一切切斷大使館與外界的聯系,一邊沖進大使館救出人質。
救出人質後,先將人質運到與大使館毗鄰的阿穆傑蒂艾體育場,再由直升機將人質運到C-130飛機待命的三號地點(德黑蘭以南80千米處的一個沙漠簡易機場)。從一號地點起飛的C-130飛機按回合的時間到達三號地點,載上直升機運送來的人質、營救人員和飛行員起飛返回。如果提前到達、則打開發動機待命。直升機留在原地。結束時間定在晚上23:00左右。
聯合特遣隊的總指揮官是詹姆斯陸軍少將,營救隊指揮官是查理-皮特曼,C-130的指揮官是詹姆斯-凱爾空軍上校。
經過5個多月的訓練,聯合特譴隊隊員們已經熟悉瞭美國大使館的各個方面的情況。1980年4月19日至23日,聯合特譴隊部署完畢。次日下午,各隊在新的位置上準備完畢。
24日下午7:30左右,隨著查理-皮特曼的一聲令下,8架RH-53D直升機從“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緩緩起飛,向1號地點飛去。夜幕降臨以後,直升機進入伊朗的東南地區。他們為瞭避開伊朗的雷達網,采取瞭低空飛行的方式。他們到達1號地點的距離是960公裡。與此同時,6架C-130飛機也從8埃及的開羅機場起飛,向1號地點飛去。
搭載營救隊的直升機在伊朗東南部低空飛行瞭大約2個小時,6號機上的螺旋槳故障燈突然一閃一閃地亮瞭起來,飛行員感到一陣緊張,兩位飛行員商量一下,把直升機降落在一塊平地上。經過短暫檢查,發動機確有故障。無奈,6號機的營救隊隊員隻得擠上一起著陸的8號機繼續飛行,而6號機隻能原地等待援救。
小時後,直升機隊又遇到瞭一陣不小的沙暴。飛行員使勁地穩住駕駛桿,拼命沖出瞭沙暴。但是,編隊指揮員載機1號機在沙暴中發生故障,不得不緊急著陸。指揮員立即把這一意外情況用密語報告給基地最高指揮官。
更不幸的是,1小時後直升機編隊又遇到一股更強勁的沙暴。飛行員們感到瞭從未有過艱難,他們頑強地駕駛著直升機,心中隻有一個念頭,要沖出去,把特遣隊員送到目的地。但是,天氣實在是太糟糕瞭。漫天的黃沙遮天蔽月,航路上的能見度不到100米。編隊在沙暴中飛行瞭2個小時,闖過瞭沙暴,在距離1號地點90公裡處的一個地方著陸。盡管闖過瞭這一關,但飛行員們已經疲憊不堪,有的還失去瞭空間位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