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瞭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傢。在秦朝時期,中央高度集權,但是,你知道秦朝的官制是怎麼樣的?秦朝官宦級別又是什麼樣的嗎?一起來看看吧。
統一戰爭結束以後,秦王贏政立即著手進行集中權力的活動。但是如果你認為秦朝是在秦同意後在開始著手制定官制那你就錯瞭,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傢,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瞭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後世歷朝沿襲,其監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在秦朝,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權的至高無上。秦始皇認為他功過三皇五帝,所以秦始皇他兼收采納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佈自己為這個封建統一國傢的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承,相繼而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規定皇帝自稱“朕”,並制定瞭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強大的君權以及對舊公族的特權的不斷削弱,也是秦國最後取代在文化上優越的其他各國而統一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後來的漢朝官制也延續瞭秦朝官制這一特點。秦王趙政稱始皇帝後,建立瞭由丞相、禦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組成的中央政府,輔佐皇帝管理全國軍政事務。這就是俗稱“三公九卿”制。 這些措施,都是為瞭顯示傢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制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仆等。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傢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制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秦始皇不但建立瞭這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采用瞭戰國時期陰陽傢的終始五德說,來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互繼承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這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色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無“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
秦始皇還確定瞭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不許臣民僭越。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瞭許多宮殿,並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在他看來,這些宮殿建築不但是天下一統的象征,而且“端門四達,以制紫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他還在驪山預先建造陵寢,“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些措施除為瞭滿足奢欲以外,還和他采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無所不包,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神秘的皇權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