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姬瑕有哪些生平事跡及周昭王姬瑕在位多少年

2016-08-21 20:05:00

周昭王(?~前977年),姬姓,名瑕。周康王姬釗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姬瑕在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多作卲王。
《史記》稱他為昭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卲王。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後,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於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

周昭王姬瑕生平
姬瑕(公元前-公元前977年),即周昭王,中國周朝第四代王。漢族,鎬京(今陜西長安縣境)人。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於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後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周昭王三次伐楚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於鬻熊舉族投周之後,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 (《史記魯周公世傢》。)後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瞭。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亻及、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後),鬻熊臣周,奠定瞭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後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餘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隻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於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後期,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並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 (《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瞭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瞭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薑姓國(姻親國)。楚國懾於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裡以上,初步鞏固瞭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傢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椙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瞭,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周昭王伐楚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於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