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這裡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隻,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隻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瞭貪求什麼,而是由於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後,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周昭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南巡不返
《古本竹書紀年》載:“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三次伐楚對西周的軍事力量打擊很大,周昭王薨於漢水,全軍覆沒。經過春秋筆法潤飾的正史對此事諱莫如深,無法獲知詳情。北宋時期,在湖北安陸一帶出土瞭六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稱為“安州六器”,透露瞭周昭王南巡的相關信息。
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親征,征伐楚荊。為瞭保證進軍的順利,他任命一個姓南宮的人為統帥,一個叫中的人為先鋒。中帶領軍隊聯絡漢陽的姬姓諸侯,為大軍開路,並在 鄧國和曾國為昭王準備行宮。一路上得到瞭漢北各姬姓諸侯的支持,軍隊人馬更加壯大,很快深入江漢腹地。原來臣服於楚荊的大部族、小方國紛紛歸順。
中的先頭部隊到達長江,後軍隨後趕到,王師攻占瞭鄂部駐地,大軍沿漢水東岸南下,到達長江邊後,昭王留下一支人馬在江北守衛渡口,自己親率大軍渡江南下。揚越的鄂部將主力退縮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占領瞭銅綠山。然後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國(今湖北隨州西北)大會漢陽諸侯,論功行賞,給先鋒中很多馬匹和銅材,元帥南宮也得到瞭很多賞賜。後來,中用昭王賞賜的銅材鑄造瞭一批青銅禮器,並在上面刻上瞭文字,記載此次戰爭和他所得到的賞賜,昭王給貴族們分發一些銅材,然後將大量銅材運回。這些銅材多被用來鑄造青銅器,其中就包括上述的安州六器。
周昭王南巡
周昭王占領銅綠山後,留下瞭少數王師鎮守銅綠山,率領大部隊返回。然而,鄂部一聽周軍主力已經撤走,又奪取瞭銅綠山,昭王決定再次親征。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衛鎬京的西六師再攻楚荊。開始時形勢很好,周軍從唐國(今湖北隨州北面)出發,經過厲國、曾國向南順利推進。為瞭壯大聲勢,昭王還派出使臣到長江中遊的大小邦國,爭取支持。昭王本人則率師沿江而上,直抵夔國邊境(今湖北秭歸)。然而回師漢水時,周軍卻遭到瞭楚荊部隊的強烈抵抗,又遭遇瞭異常天氣,全軍覆沒。
姬瑕二十七歲即位,在位執政虛記二十年,卒於昭王十九年(前977),終年四十六歲,尊號周昭王。古書上說“儀容恭美曰昭”,故謚號昭王。周昭王崩後沒有向諸侯告喪,宗室諸侯擁立周昭王長子姬滿繼位,是為周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