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教育傢,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奠基人。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瞭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瞭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瞭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傢族和國傢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瞭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瞭基礎。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的主要成就
周公的成就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來看,主要為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瞭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
周公姬旦
在軍事上——二次克殷
滅殷後的第三年,公元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起來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系密切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困難,周文王慘淡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掉。周王室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周公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奭。周公統一瞭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前1023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穩定周朝的統治。
周公以商朝滅亡和“三監”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鑒,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主張充分發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並提出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
周公姬旦
二次克殷之後,周公認為有必要擴建直屬國傢的武裝力量,於是對三監的軍隊進行收編,又另建瞭一支八師,主要由周人組成,駐守在以新築的成周為中心的的河洛地區的政治中心,戍守周天子,所以稱為“成周八師”。成周八師,西周周公東征後,開始駐守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的軍隊。大約二萬人。主要任務是鎮撫南夷。
周公將殷移民遷到成周城,又收編西周時期駐守商故地的軍隊,建立殷八師,大約二萬人。主要任務是鎮撫東方及監視殷遺民。
同時,編制西六師,保衛以鎬京為中心的周人興起之地的西土,因位於西部,所以稱“西六師”,主要由周人組成。
成周八師、殷八師、西六師由周天子親自委派的大貴族或大官僚擔任指揮官。由此可見,周天子掌握的軍隊有十數萬人之多,這就有效地保證瞭奴隸制國傢機器的正常運轉。
在政治上
在政權與各種制度的建設方面,周公繼承損益前代制度,制定瞭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井然有序,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極之別: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別;在經濟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
周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制,繼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歷。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為太子。自周公以後,歷“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即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以後,隻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瞭支庶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瞭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瞭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系。血緣婚姻關系組成瞭周人的統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