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與戊戌變法的關系 慈禧並非一開始就反對

2016-08-21 20:26:16

  戊戌變法與慈禧的關系是什麼?戊戌變法的結局是戊戌六君子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光緒皇帝遭到軟禁。慈禧在這件事上成為瞭千古罪人,可是歷史的事實是否有些被我們遺漏瞭。據說對於戊戌變法慈禧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大的反對情緒,這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百年辛亥紀念在即,市場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圖書逐漸多瞭起來。在眾多的圖書當中,我發現兩岸三地共同出版的李剛先生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國最後十年》一書頗為特別,它以晚清帝國最後的十年(1901-1911)為觀察時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瞭晚清風雲和諸多人物的活動場景。這些人,從地方督撫到中央大員,從落魄的公車舉子到涉足外洋的海外學人,從視死如歸的革命者到割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從慈禧、光緒、載灃以至宣統時代的王室成員到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一個個活躍的漢人閣僚等,不一而足。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活躍在帝國舞臺上的各色人等,在作者靈動的文字和抽絲剝繭的筆鋒下,一個個均神韻勃發並彰顯瞭一些不為人知的另一個側面。

  “老佛爺”慈禧,在後人看來莫過於帝國最為陰毒可怕、最為愚昧顢頇的女人瞭!“女人禍國”,多是人們對她與女皇武則天的評價。即便在她離世後,人們也多不改對她的負面評價,反而日益加深瞭對慈禧的厭惡,加重瞭對光緒的同情。但在作者筆下,慈禧並非一個老態龍鐘的帝國執政者,而是頭腦清醒,執事剛毅,頗有挽大廈將傾的氣勢和魄力。

  “復雜”的慈禧

  慈禧離世的1908年,乃清光緒三十四年。如果將此年份安放在整個動蕩不安的晚清歷史“大變局”之中,這並非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往前八年,是整個華北地區侵擾不安的反洋教鬥爭與義和團運動,以及緊隨其後的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再往後的三年,是起於武昌並致滿清大廈傾覆的辛亥革命。但是,就是這看似並不起眼的年份,卻註定在中國法制史上要寫下一筆。該年的8月27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性質的綱領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誕生瞭!

  《欽定憲法大綱》與其說出自垂死的滿清朝廷,毋寧說來自於當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慈禧之手。盡管它強調瞭“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的旨意,但是它也附著瞭一個中國版的《權利法案》,規定:“臣民於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問題來瞭——這個“老妖婆”為什麼在臨死之前還要做出這樣驚天動地的舉動?是良心發現,還是“人之將死,其‘舉’也善”,甚或是為瞭挽救自己日益敗壞的名聲和奄奄一息的晚清朝廷呢?

  理性和憤青,是人們對待歷史的兩種態度。我知道,在當前的語境中,如何客觀地評價慈禧,這是需要勇氣的,否則就要被冠以“翻案”的嫌疑。研究具象的歷史人物,要想剝去被後人強加上去的或神聖或卑鄙的外衣,隻有將他們還原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才有討論的前提和考察的意義。擺脫情感和道德的因素,這是評價包括慈禧在內的諸多歷史人物亟待解決的問題。

  慈禧是個復雜的人。恰如李剛所言,慈禧“首先是一個嗜權如命的統治者”和“善於玩弄權術的宮廷貴婦”。試想,在男人占主導地位的宮廷鬥爭中,一個皇族女人不懂政治、不甚精明意味著什麼,結果可想而知。慈禧是靠“辛酉政變”、扳倒瞭顧命八大臣起傢的。
當政期間(1860-1908),雖然後期還政光緒,但是大多數時間裡她還是晚清決策的核心人物。在其執政時期,面臨內憂外患,她實現瞭君臣和衷共濟,滿漢一傢。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歷史學者很少提到慈禧,但這項近代化運動無疑得到瞭慈禧的首肯,因為在集權體制下,沒有最高掌權者的實際支持和理解,革新措施無從談起。可以說,沒有慈禧,就沒有洋務運動,當成定論。戊戌維新呢,說她是殺害“戊戌六君子”的“劊子手”,確是事實,但說慈禧從一開始就不支持變革,完全是帶著“有色眼鏡”說話。
光緒下詔廢八股時,就遭到瞭守舊派大臣剛毅的阻撓。他隨即去頤和園請慈禧支持。光緒五月初二去頤和園,初五就得到批準。這是慈禧支持新政的一個典型體現。維新導致百日夭折的結果在於維新黨人的急躁冒進,逼迫慈禧走向瞭對立面而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