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瞬" 相當於0.36秒 一瞬一詞出自梵典

2016-08-21 20:26:38

  原來一瞬、須臾、霎那之類的詞在古代的時候是有量化的,隻是到瞭現代被人們弱化瞭。隻是單純的拿來形容時間的快速。人們常用一瞬、須臾、霎時、一剎那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時間,那麼,一瞬、一剎那究竟是多長時間?須臾有沒有具體所指的時間長度?

  在中國古代,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詞語都源自佛教,比如現身說法、大千世界、味同嚼蠟、一塵不染、洗心革面,形容時間非常短暫的一瞬、須臾、一剎那等最早也是從佛教用語中演化而來的。

  “一瞬”一詞出自梵典中的《僧祇律》:“瞬者目動也。律雲:二十瞬為一彈指。謂修行人持齋之法,日正當午,乃受飲食。若日過午一瞬,則不當食。”也就是說,“一瞬”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但這裡同時又提到瞭形容時間的另一個詞語“彈指”,亦即“20瞬為一彈指。”那麼,何為彈指?

  “彈指”一詞同樣來源於佛教,彈指是指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

  對於“一彈指”到底是多長時間,《僧祇律》中做過如下闡釋:“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如此看來,首先還要弄清楚“一剎那”和“一須臾”又是指多長時間。

  如果按照一日一夜是24小時,而“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的規則,如上這些個抽象的、表示時間極其短暫的名詞就不難換算成具體的時間概念瞭。既然24小時可分為“30須臾”,那麼每一須臾就是0.8個小時,也就是48分鐘,或是2880秒。從“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則可推算出,一須臾等於400彈指,那麼“一彈指”就是7.2秒。

  這7秒多的時間再均分為20份,也就得出瞭“一瞬”的時間即0.36秒。依次再分20份,就是“一剎那”的時間長度0.018秒。由此可見,盡管“一瞬”、“須臾”、“一剎那”以及“彈指一揮間”都是用來形容時間很短,但其中“一剎那”最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