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諦"一詞的來源是什麼?原來真諦是佛教用語

2016-08-21 20:27:36

  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影響極為深遠,來自佛教方面的日常用語詞匯比比皆是。“真諦”一詞原為佛教用語,可能與地藏王菩薩有關。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在佛陀既滅,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拯救諸苦。地藏菩薩的原型為印度教的大地之神,相傳他的坐騎是一個神犬,名叫“諦聽”或“地聽”,可以聽取不同世界的“真”、“俗”二音。“真諦”與“俗諦”合稱為“二諦”。“真諦”就這樣被泛指為最真實的意義或道理瞭。

  過去人們營造佛像並不是藝術傢自由的創作活動,而是一項嚴肅的佛事活動,必須按照佛教經典所規定的標準進行,這種儀軌被總結概括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後符合這些標準的佛像才可以開光供奉,於是“相好”逐漸成瞭一種好的標準。現在人們常說:“你把某人某事相好,別看走瞭眼”,“這是我相好的”等等,都是指對得上眼並內心喜歡的人。

  我們把平面的圖形叫“相”,把對應的符合立體特征的叫“像”。過去的佛造像在統一儀軌約束下,呈現的特征基本一致,人們認為他們都很相像,就說“好像呀”。後來把不好區分、模棱兩可、判斷不準的事物都說成“好像好像”的,這就是“好像”的由來。

  寺廟裡供奉的如來佛像,通常並列三尊。其中,豎三世佛為“燃燈佛、釋迦牟尼和彌勒佛”,分別代表“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佛教徒們又特別期望未來成果成佛,所以格外禮敬彌勒佛。他們口中誦念的“彌勒彌勒”,其實與“未來未來”既是諧音又是同意。

  “如意”原是如意輪觀音菩薩如意寶珠的略稱,確好滿足瞭人們“如我心意”的願望。“大勢”、“吉祥”原是西方三聖之一“大勢至菩薩”和藏傳佛教密宗神“吉祥天母”的簡稱,也成瞭我們的日常用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