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哪個更客觀?

2016-08-21 20:26:58

 

  可以這麼說:《萬歷十五年》的作者是黃仁宇,符合事實。黃仁宇不僅出版瞭這本,還有一本《中國大歷史》利用西方的資本主義的視角來解讀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匯集到這本書中,其宏大的敘事,精準的筆觸也是令人佩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講的不全面,有些地方有失偏頗。隻看過一本的人就開始妄加評論的人我覺得可以收收你們的傲氣,耐下心去通讀一遍《明朝那些事兒》,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完全沒有價值,把這本書劃到小說一類,略不妥當。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兩本書到底那本比較客觀。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隻是側重寫人,歷史事件講的並不全面,對於國傢整體的概況很多時候並沒有去講。雖說沒有細講,但是有些時候也會談到一些,並不是題主所理解的“各種牛叉”。

  比如在談到崇禎滅國的時候,作者談到過從嘉靖,萬歷的怠政,到天啟時代的魏忠賢裡裡外外一頓猛錘,國傢已經無法收拾,滅亡的道路已經無法逆轉。比如明朝後期是有一些厲害的部隊,但是軍紀不保證(左良玉劫掠百姓),其他部隊各種渣(打不過起義軍),再加上天災,文管系統完全無效率,這種情況想不滅亡都沒戲。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市井文化,也就在江南有點,其他地方民不聊生,否則起義軍怎麼會星火燎原。

  有人回答“《那些事》的作者,估計看不懂黃仁宇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呵呵,當年明月寫過,明末的財政他聽瞭一個歷史學傢講瞭好幾個小時。好吧,姑且算他看不懂。

  《萬歷十五年》確實是一部好書,因為這部書從幾個人身上展開,講述瞭中國文官集團在明朝時候的運作原理,而且很多傳統都是很早就有的,這部書最大的作用是,用並不大的篇幅講明白瞭中國幾千年來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對於不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外國人來說,這本書見微知著,實為外國人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書籍,所以這本書名氣甚大。

  對於明朝滅亡,《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夾雜瞭太多個人感情,對明朝滅亡充滿惋惜,對滿清有失偏頗(略有),《萬歷十五年》分析透徹,以小見大,看歷史看的多的人,自然有判斷。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6年以前讀的,那時候還沒出完,5年以前完結的時候,我深深被作者的文字打動,最後一次重讀是在2年以前。

  第一次讀,註意力都集中在作者的幽默上面,那時候歷史讀的還不多,讀這種爆笑的文字,著實打發瞭不少時間。

  後來史書看的多瞭,對歷史有些認識之後,自然對這部書稍微輕視瞭一些。不過我覺得,這部書閃光點還是很多的。

  刨除國人喜歡的政治鬥爭,宮廷大戲,刨除作者為瞭闡釋一些問題寫的淺白的文字,刨除一些作者個人情感,刨除作者的幽默。

  我們看到他筆下的各種人物都是活的,有情感的,不是電視劇和電影裡面那些刻板的正派和反派,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理想,但是會妥協,有善念,也有惡意。

  讀二十四史的時候,我從未被有氣節的人打動,史官們的刻板文字寫不活那些人,那些氣節也隻是變成瞭符號。而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從開始的文天祥到最後的盧象昇,每一個有氣節的人都深深打動我。中學時候學《五人墓碑記》,沒有任何感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五人就義時候的從容以及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難以忘懷。多年以來,看書看電視劇看電影,我都沒有落過淚,唯有一次,在讀當年明月筆下的楊漣,熱淚盈眶,難以自已。

  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一生的經歷就在眼前,他們聰明的地方,他們愚蠢的地方,他們如何成功又如何失敗,這些事情擺在眼前,我覺得比任何心靈雞湯和成功學都來的實在。

  有些文字簡直是神來之筆。

  所謂“殺降不祥”,所謂“天道若存,必定有報”,根據哲學原理分析,大致應歸入迷信之類,但迷信之所以被稱為迷信,是因為有人信。

  當年白起不信,項羽不信,常遇春不信,胡宗憲也不信。

  畢竟死於非命,畢竟失去天下,畢竟四十暴亡,畢竟……

  人,畢竟是要講點道義的。

  還有

  對明朝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麼大事,自然就沒人管,自己不管別人當然也不管,加上那些無聊的言官潑臟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單全收,日本和朝鮮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各說各話,於是,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就變成瞭現在的這個樣子:爭議、誤解、謎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