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31:47
臨池學書學術是什麼意思?臨池學書的意思:臨:靠近,挨著。指刻苦練習書法。用法:連動式;作謂語;指刻苦學習書法。出處:《晉書·衛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傢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關於臨池學書的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敦煌酒泉這個地方,出瞭一個愛好書法的少年,名叫張芝。在他傢附近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塊很大的青石。由於傢裡貧窮,買不起紙,於是張芝每天早早起來,就以這塊大青石為桌子練習書法。時間久瞭,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白色長罩衫的寬大衣袖可用來練字,便脫下展平在上面寫起字來。寫滿瞭一隻,又換一隻。後來,索性連前襟後背也展開弄平當紙來寫字。
不知不覺到瞭中午,一件大長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寫滿瞭字。他抖著長衫,看著寫滿的字,很是高興。他寫的是當時流行的“章草”。他對自己練寫的字挺滿意,但想起要回傢吃飯,就發瞭愁,怎麼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氣,站在這裡竟不敢回傢。
他一轉身,看見自己傢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瞭主意。他拿著長衫跑到池塘邊,把長衫浸在池塘裡搓洗。結果,字跡倒是看不見瞭,可是白長衫變成瞭灰長衫。
他提著灰長衫回到瞭傢,做好瞭挨訓的準備。父母見他的長衫變成瞭灰色,便問他是怎麼回事,張芝很誠實地說瞭實話。不料,父母聽完不但沒生氣,反而誇他刻苦練字的精神。母親當即把兒子的長衫拿過來浸在水盆裡,重新搓洗。這以後,母親找一些沒用的佈帛,給張芝練習書法用。
由於張芝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進步很大。但他還不滿足,認為不能總是模仿別人,書法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應當不斷創新。他認真分析自己寫過的字,這種字形結構和篆書、隸書等不同,很難記憶,許多筆畫勾連不斷,不便於拆開辨認。
他想,應該創造出一種易於辨認、易於書寫的新書體。從此,他潛心研究、練寫,為此花瞭許多精力,一直沒有成功。但他並不甘心,無論做什麼,他都思索新的字體。
有一次,他與友人在長江乘船航行。長江水奔騰不息,一瀉千裡的氣勢,觸發瞭他的靈感。他終於克服瞭章草的弊端,創造出一種新的字體——今草。
今草擺脫瞭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字體筆畫形跡,使上下字之間的筆勢自然牽連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氣勢。字的偏旁則相互假借,其筆力縱橫,形似神變而無極。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長江自然景觀的啟迪而創造的字體。
後來,歷代書法傢們在今草的基礎上又不斷創新,最終成瞭所謂的“狂草”。
張芝的今草對後世歷代書法傢影響很大。人稱張芝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草聖”,並用“臨池學書”來贊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