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是誰?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

2016-08-21 20:32:14

  柳下惠是誰?在說柳下惠的故事之前,先來大概的瞭解一下柳下惠的基本信息。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曾官拜魯國士師,相當於現在的監獄長。據說,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遂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孟夫子目其為“四大聖人”之一,《孟子·萬章下》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說他是聖之和也,可做百世之師,所以後世就叫柳下惠是“和聖”。但柳下惠廣為人知,不是因為他是個“和聖”,而是因為男女關系上的“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的“毛詩”版本,且有幾個版本。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巷伯》講瞭個獨居男子和寡婦的故事:昔者,顏叔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顏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這應該是最早的版本,形成瞭“坐懷不亂”故事的雛形,但此時距離柳下惠所處的年代已經相去數百年。

  到元時的胡炳文(1250—1333),在《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瞭“坐懷不亂”的細節,有瞭成型的“坐懷不亂”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

  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也有同樣的記載:“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晚不亂。”

  另一個說法,說柳下惠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路邊古廟暫避,但一進門,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濕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於古槐之下,任暴雨澆註。此段“佳話”,成瞭柳下惠坐懷(槐)不亂。

  不管哪種說法,柳下惠的坐懷不亂故事在元明時期才完全成型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元明時期距春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個故事千百年後才可演變成型,也太久瞭點吧,其真實性令人生疑也就不足為怪瞭。

  柳下惠的坐懷不亂故事何以遲到瞭這麼多年才定型?恐怕這與宋明時期理學的盛行有著一定的關系。我們不妨如此來推斷一下。

  宋明時期,理學盛行,號召“存天理,滅人欲”,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極力推崇男女授受不親。理論的推崇不能隻喊空口號,不然太過籠統和抽象,於是,為瞭順利推廣這種理論,往往會樹立一個典型或者榜樣,如同現今的模范人物一樣,把他的先進事跡廣為宣傳,以供大傢仿效和學習。

  那麼誰來擔此重任呢?當時很難有那麼合適的人選,且萬一影響力不夠的話,還會適得其反。那麼就到古代尋找好瞭,年代久遠瞭,說黑說白由你說瞭去。而柳下惠是個相距千餘年的古人,且在他所處的時代為儒傢的大成至聖先師極力推崇,還擔任過魯國的大夫,以禮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獄,執法以平,治國以德。孔子高度評價他“言中倫、行中慮”,孟子也盛贊他是“聖之和者”,把他與伯夷、伊尹、孔子相提並論,後世尊之為“和聖”。這樣備受聖人們推崇的人物,影響力自然是不低的,於是在柳下惠身上安個“坐懷不亂”的故事,為宣傳自己的觀點所用,是再好不過的事瞭。

  柳氏傢譜在安徽被發現時,據考證,柳傢這套傢譜就有宋代理學傢朱熹的題字,由此可見柳氏傢族當時與理學是有著瓜葛的,柳氏傢族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不過,幸好這是個謊言,不然隨著柳聖人坐懷不亂的故事的久盛不衰,被他老人傢抱在懷裡焐著的那個“女子”該鬱悶瞭。孤男寡女同處一室,幹柴烈火,柳聖人居然動也沒動,是自己比恐龍還恐龍?還是聖人都不是“人”,沒有七情六欲?夠想破腦袋的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