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是否是西方神話 有關火的神話故事

2016-08-21 22:31:43

  火神是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古史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傢學者們的觀點也互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稱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靈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婦女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瞭火神。無論她傢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瞭寬恕,回傢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瞭。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

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薩滿世界》,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瞭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莊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征),並奉其為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傢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瞭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鉆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瞭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瞭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艸,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遊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鉆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瞭《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準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