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祝白犛牛的由來和傳說

2016-08-21 22:35:10

  天祝白犛牛,最早是生活在昆侖山至祁連雪山一帶的野犛牛。天祝白犛牛屬古老品種,很早以前就開始繁衍,但最初數量極少,因而在古代被認為是山神的化身。

  據《西藏王統記》載:約公元前160年,直貢贊普被大臣羅昂達孜所害,“羅昂奪王位,役使王妃為馬牧(牧馬人)。一日,妃於牧馬處假寐得夢,見雅拉香波山神化一白人,與之繾綣,即醒,則枕籍處有一白犛牛,倏起而逝……”。史書《蓮花生大師本生傳》載:749年,天竺鄔堅國高僧蓮花生應邀來吐蕃傳佛法。“蓮花生到先保山溝,先保山神變成山大的白犛牛”,蓮花生最終收服並馴養瞭白犛牛。

  白犛牛

  下面咱們來詳細瞭解一下關於天祝白犛牛的傳說吧。

  關於天祝白犛牛的由來和傳說

  古時候,華銳人的祖先華秀居住在西方遙遠的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牛羊眾多,草原就顯得不夠用瞭。華秀和弟弟阿秀商量去尋找新的草場。於是華秀關於天祝白犛牛的由來和傳說告別瞭弟弟,祈禱山神給他指出一條生活之路。

  正在祈禱中,天空中突然出現瞭一位身穿戰袍、騎著白色駿馬的神靈,他隨著一朵五彩雲向東方緩緩飄去。華秀見此情景,便帶領部落中的老老少少,趕著牛群、羊群向彩雲飄去地方前進。正當人們和牛群快要走出一條石峽口時,所有的牛群都停住瞭腳步,哞哞的叫個不停,那聲音非常的悲涼、淒慘,仿佛要與世隔絕瞭。人們見此情景,也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想起可愛的傢鄉,想起遠方的親人,是那麼的難舍難分,誰也不願前行瞭。正在這時,從身後一座巍峨的雪山深處,出現瞭一頭白犛牛,它像雪一樣潔白,十分的漂亮。白犛牛大叫一聲,向石峽口奔去,說來也怪,所有的犛牛看見瞭白犛牛,也都停止哀叫,向石峽口奔去。當人們尾隨著牛群趕到峽口時,眼前一片慘景。所有的犛牛都已慘死,隻有那隻白犛牛正在和一隻巨怪角鬥,鬥的天昏地暗,飛沙走石,人們都在為白犛牛擔心,心中充滿瞭恐懼。突然,隻聽那隻巨怪慘叫一聲,便不知去向瞭。人們知道,這是白犛牛用它的堅強毅志和頑強的精神戰勝瞭巨怪。人群中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母牛見此情景,哀叫個不停,白犛牛聽到叫聲後,走瞭過去用舌頭舔著小母牛,舔著舔著小母牛通身變白瞭。就在此時,天空中傳來瞭駿馬的嘶鳴。人們抬頭望去,隻見那穿著戰袍的神靈和駿馬向地面降臨。在人們面前橫起瞭一座雄偉、壯麗的雪山,這就是馬牙雪山。華秀便對大傢說,這就是我們的傢鄉瞭。那喝瞭馬牙雪山泉水的犛牛就更白瞭,一群群地,像天上的白雲。"雍容華貴著長裘,樂在高原享自由。最喜春光芳草綠,牧歌遠蕩白雲悠。"

  這首黃錫京的詩,說的就是天祝的白犛牛,也就顯示瞭物是以稀為貴的。

  藏族白犛牛圖騰文化

  白犛牛神話傳說在華銳乃至整個藏區的廣泛流傳一定程度上張揚瞭白犛牛圖騰崇拜的地位,在白犛牛骷髏、白犛牛頭骨上鐫刻六字真言首字,擺在寺院墻頭、人傢院墻和嘛呢堆上用來降魔祛邪。寺院法會尤其是跳神活動中也可看到喇嘛們頭戴白犛牛頭造型面具,且舞且蹈的情景。

  華銳藏族對白犛牛圖騰的崇拜與其它民族動物崇拜不盡相同,其它民族對動物的崇拜是以禁止捕殺為前提,而華銳藏族對白犛牛的崇拜除對群牛中的神牛不役用任其自生自滅外,對其它白犛牛可捕殺亦可役用。因為它是華銳藏區極其重要的食用畜和役用畜,在現實生活中它帶給人們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閹割後的白犛牛有很強的耐久力,是牧民們出圈馱運的重要工具,一頭白犛牛馱負100公斤的重物也能趟過河流,穿越溝壑,攀援高山,是摩托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所不可替代的。

  白犛牛之所以成為圖騰,還應當歸功於人們對白犛牛漫長的馴化過程,這一馴化進程始終以矛盾的形式存在著,一方面人們在食用、役用白犛牛,另一方面又對白犛牛內在的精神進行著階梯式的提煉和升華,個中有一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先民們對白顏色的深切況味和情有獨鐘。在他們的心目中認為,惟有白色方能帶來福祉,惟有白色方能凈化心靈,所以就將神的靈氣、雪山的精神融合在一起,附著於白犛牛、哈達和其他白色之上,由此產生瞭別樹一幟的白犛牛圖騰文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