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唯一一位被載入正史的女將軍

2016-08-22 21:24:04

  中國古代巾幗女英雄的故事可以說是傢喻戶曉,花木蘭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女將軍,是被正式列入國傢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隻有被明朝崇禎皇帝詩贊“鴛鴦袖時握兵符”的明代女將秦良玉。而她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廿五史》載入將相列傳的女將軍,填補瞭正史將相列傳中長期以來無女性的歷史空白。

  《明史·秦良玉傳》說:“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據重慶有關部門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明神宗萬歷元年,苗族女子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邊,父親秦葵詩書持傢,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父親教秦良玉詩書字畫之餘,也不忘苗傢古早 ,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

  秦良玉少即有“執幹戈以衛社稷”之大志,且秉賦超群,文翰得風流,兵劍諳神韻,老父秦葵曾憮然嘆息道:“你哥哥和弟弟們都遠不及你,可惜孩兒你是女流,否則,日後定能封侯奪冠。”秦良玉氣吞山河地答道:“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秦良玉是一個秀外惠中的女子,因此擇偶眼光非常高。當時,忠州紈絝子弟曹皋看上瞭秦良玉,被秦斷然拒絕,後來曹皋加害於她,以秦良玉支持抗稅鬥爭之名將其打入大牢。

  出獄後,秦良玉在傢中搞瞭一次比武招親,曹皋也來應征,自然不是對手。在這次招親中,秦良玉相中瞭石柱宣撫使馬千乘。馬千乘是名門之後,其先祖乃漢朝“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

  萬歷廿年,剛滿20歲的秦良玉嫁給瞭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傢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瞭大明的苗人。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夫唱婦隨,秦良玉一身文韜武略在這裡派上瞭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著丈夫訓練瞭一支驍勇善戰的“白桿兵”。婚後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馬祥麟。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墻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

  馬千乘麾下的數千名白桿兵驍勇異常威震四方,確保瞭石柱的一方平安。萬歷廿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部落揭竿反叛,他們打傢劫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獲悉後,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3000名白桿兵也在其中。

  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每戰必勝。無奈之下,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欲據此頑抗。

  平叛勢在必行。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500名白桿兵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5000名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槍,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隻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殞命。

  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所向披靡,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已把楊朝棟抓在瞭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瞭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瞭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殺得5000敵兵死的死,逃的逃,潰不成軍。

  對秦良玉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勇行為,大明總督李化龍大為嘆異,命人打造一面銀牌贈與時年26歲的秦良玉,上鐫“女中丈夫”四個大字,以示表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