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名將魏延簡介 魏延為何要造反

2016-08-24 00:03:20

  魏延人物生平簡介

  魏延字文長,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魏延對於行兵用將等兵法有著超出常人的天賦,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贏得劉備的賞識,並在劉備的蜀漢大軍占領漢中後,被劉備選為鎮守漢中的鎮遠將軍,相當於將蜀漢大本營交給魏延看管。相傳劉備在選擇鎮遠將軍時,張飛對此職位十分有信心,畢竟張飛的勇武天下皆知。但劉備放棄選擇張飛而是看重魏延,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魏延才智更勝張飛,在冊封當場說出抵制曹操等人的妙法,被蜀漢君臣贊賞。

  雖然魏延才智勇武過於常人,但他的性格卻非常的高傲,不擅長與人交際,或者說不屑迎合他人。這樣的性格建立在他驚才絕艷的天賦基礎上,但也是後來魏延身死的重要原因。

  像魏延這等名將,蜀漢第一謀士諸葛亮當然也很重視他。但是魏延在行軍方面與諸葛亮產生瞭多次的摩擦,因為魏延認為他完全可以和諸葛亮分兵,最後再與諸葛亮匯合,但諸葛亮因為這個計策十分的冒險,對蜀漢兵將的傷害極大而否決瞭魏延。魏延也因此對諸葛亮產生瞭不滿,並時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魏延一生坎坷,幾度經歷大起大陸,最終這位天賦過人但性格高傲的蜀漢名將,被楊儀所殺,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

  魏延為什麼會造反

  魏延為什麼造反魏延是個將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全是拿將士的身價性命做賭註。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傢大計,是要從全盤去考慮的。後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他心裡完全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想很危險。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

  跟同事關系相處得很不好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瞭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至於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但他在諸葛死後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瞭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可以說,魏延造反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當初,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於是,就在張郃私下裡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曾有過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長安並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茂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五千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

  膽怯的夏侯茂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廿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考慮到後來蜀國滅於魏國之手,乃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采取瞭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隻能讓我們深感遺憾瞭。以諸葛亮的才學,是不可能不知道當初魏延的計策是可行的,但他為什麼不執行,我想應該是怕魏延立奇功,影響自己在蜀漢朝中的專權地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