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15:01:01
武則天是我國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天生就是一個政治傢,善於察言觀色,在後宮一步一步登山皇位,執政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那麼武則天是怎麼死的?下面中國小編將揭秘武則天死亡真相。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傢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餘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托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廿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傢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瞭武氏傢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瞭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幹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臥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廿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廿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廿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廿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廿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廿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廿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瞭傢族天下的古早 ,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瞭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蕩、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瞭她的輝煌政績。
武則天解決瞭繼承人的問題後,武則天已經沒有什麼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於享樂。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後。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回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瞭政局的復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系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時為邵王的李重潤一起議論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隻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