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15:00:37
諸葛亮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傢,政治傢,他羽扇綸巾,足智多謀。他在在三國可謂難得的英才。那麼諸葛亮是怎麼死的?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諸葛亮死亡原因。
5000年中國懸案: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大概是《三國演義》太普及瞭,傢喻戶曉,大傢都信以為真,把文學作品當真實歷史讀瞭,並口耳相傳,對於三國,人們以為就這麼回事。自從易中天教授品三國之後,三國就更普及瞭,再加上某些對歷史不大瞭解的年輕人在網上發一些有關三國人物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根據三國演義來寫,所以,三國人物似乎更加八卦瞭,很多讀者很難辨別其中的真偽。因為如果不是專業讀者的話,很少有人願意認真去讀真實的三國歷史書,比如陳壽的《三國志》,或者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關於三國的部分;至於讀後來的歷史學傢寫的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術著作,那更是鳳毛麟角瞭。總之,由於《三國演義》的存在,人們對真實的三國歷史還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點混亂。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杜撰瞭一個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故事,並說瞭一句很經典的話:既生瑜,何生亮。實際歷史上的周瑜比諸葛亮大十多歲,而且周瑜也不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而是一個“雅量高致”的儒將,而且音樂修養特別高,當時在吳就流行這樣一句話:曲有誤,周郎顧。現在網上的作者學瞭羅貫中這一招,來瞭個“既生亮,何生懿——司馬懿活活氣死諸葛亮”離奇故事,而文章的根據基本是《三國演義》,顯然,他的可信度不高,當然如果娛樂一下還是不哩水的,但是由這個“既生亮,何生懿”的故事,我們大概就可以知道“野史”是怎麼產生的。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真實的歷史。
首先,我們來看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從陳壽的記載中,諸葛亮是病死的,再從後主劉禪的詔書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遭疾病而死。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令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諸葛亮也不是被司馬懿氣病的,主要是積勞成疾。諸葛亮自己說:“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又如《三國志》說諸葛亮:“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陳壽在評諸葛亮時候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從上面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勞累,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關系。諸葛亮生於181年,去於234年,五十四歲;司馬懿生於179年,死於251年,七十二歲。諸葛亮比司馬懿小兩歲。《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隻有兩次提到司馬懿: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相持百餘日。……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