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簡介 郭松齡怎麼死的

2016-08-08 22:34:46

  在談郭松齡之前,我們還要提到另外一個人的名字郭子儀。沒錯,唐朝名將郭子儀我們都知道,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郭子儀與郭松齡何幹?郭松齡是郭子儀的後裔,曾為張學良之教官,奉軍著名的愛國將領。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對郭松齡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郭松齡,字茂宸,比張學良大七歲,是張學良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老師。晚年張學良形容自己與郭松齡關系的說法是:”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由此可知,郭松齡在張學良心裡的地位,原本是少帥手下的親信,也是大帥身邊的紅人,郭松齡為什麼後來要背叛奉軍?

  郭松齡,字茂宸,原籍山西汾陽,1883年生於沈陽東郊漁樵寨村,早年人私墊,後因傢貧輟學,扛過活,種過地。出身不怎麼好的郭松齡遇到瞭一對好父母,父親雖然年輕的時候也心懷大志,終究不能實現,僅在小山村當個小小的私塾老師,即使這樣父親對郭松齡的影響還是極大的,因為他的思想在無形中就受到瞭父親的影響。而母親雖然隻是一名普通的村婦,但是母親勤勞善良,傳統文化浸潤下的郭松齡長大後自然也有父親的宏圖大志,不同的是,他比父親走得遠得多瞭。

  在他19歲時,父親在省城找到一份工作,一傢人的生活得以維持,輟學已久的郭松齡又可以重回學堂瞭,在這裡,郭松齡接觸並研習瞭一些新興知識學科,尤其是一些西學使他開闊瞭視野。日俄戰爭爆發後他投身軍旅,1906年入陸軍速成學堂,後遠走四川,當過營長並加人瞭同盟會,後又回沈陽任東三省講武堂軍事教官,與中國近代史上兩位風雲人物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產生瞭特殊的關系。

  張作霖1919年2月任東三省巡閱使,建立瞭東三省講武堂。張任監督,東三省巡閩使署參謀長張作相兼任堂長,熙洽任教育長,張厚瑰為總隊長,郭松齡為教官之一,校址設在沈陽小東門外。張作霖雖聘郭松齡為軍校教官,但對他並不十分信任,也沒給予更大的重用,在講武堂期間,反倒是和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交情頗深。

  因反滿清和反軍閥而橫戈躍馬、馳騁疆場的郭松齡,是早年的同盟會會員。相差七歲的兩人結識以後,志同道合,相見恨晚,情同骨肉。張學良結交郭松齡之後,郭松齡這人對張學良整個的思想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在講武堂裡,作為張學良教官的郭松齡,是個極其負責的又有頭腦的老師,在張學良接觸的很多教官裡,郭松齡不僅有正義感對軍事很有見解,授課方式最易打動人,於是,張學良漸漸地對郭松齡敬佩起來,在講武堂,郭松齡教會瞭他愛國、帶兵、打仗,教會他什麼叫策略什麼叫智慧,讓他在講武堂裡實現瞭從男孩到軍人的擔當。

  郭松齡曾在1912年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在這裡,郭松齡學習瞭3年,研讀瞭德日近現代軍事科學。經過刻苦學習,郭松齡不僅掌握瞭當代最新的軍事知識,且具有一定的指揮才能,又接觸瞭許多新知識、新思想,在同代軍人中算是佼佼者。郭松齡比張學良年長七歲,但在軍校他們是師生關系。郭松齡曾仔細關註過張學良,認為張學良雖然自幼生長在軍閥傢庭,但他具有正義感,有強烈的進取心,很有培養前途。當然郭松齡的宏圖遠遠不止是在軍校當個小小的教官而已,他想在軍事上有所作為。

  郭松齡之所以會到講武堂來,是因為1917年,孫中山組建護法軍政府,郭松齡投奔孫中山。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一批追隨孫中山的國會議員和軍人被迫相繼離開廣州。失望加悵惘的郭松齡無法繼續留在廣州,便於1918年的秋天重返奉天。這次跟隨孫中山的行為遭到瞭張作霖的嘲諷,後被張作霖轉任講武堂教官的,一下子郭松齡覺得從天上跌到瞭谷底。

  雖然在講武堂遇到瞭官二代張學良,但是張學良表現出來的異於常人的軍事才能和領悟能力,讓郭松齡深感欣慰,因此,當張學良從講武堂畢業後擔任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時,便向張作霖推薦郭松齡任衛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這是郭松齡受到張學良信任和垂青的開始,此時是1920年。

  從此郭松齡的仕途開始坦蕩和明晰起來,郭松齡擔任衛隊旅參謀長後,軍隊紀律得到極大的改善,整個軍隊風氣好起來。1920年7月,張作霖入關調停直皖戰爭,郭松齡充任先鋒司令,在天津小站以一團的兵力擊潰瞭皖軍的兩個旅。同年,又和張學良一起剿匪,讓他在軍中的名氣逐漸大起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