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11:06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沒能用好范增的項羽,錯失瞭殺掉劉邦的好時機,最後含恨自刎烏江。這個范增與項羽的叔父項梁關系十分親密,項羽是由項梁養大。范增的年齡大致與項梁相當。項梁死的時候,項羽大概也就二十歲出頭。他出於對好友的情義,接替項梁,他很關心項羽,處處為他出主意。項羽也十分尊敬范增,稱他為“亞父”,為什麼叫做亞父呢?原來“亞”的意思是“次於”或“低於”的意思。亞父是指次於自己父親,相當是叔父的意思,而並非幹爹的意思。
范增是居巢人,與項梁交好,雖然出身不是特別高貴,傢族在當地也並不顯赫,但是范增這個人鬼點子多得是,可謂足智多謀,經常會給陷於困境的項梁獻出奇計。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項梁也扛起起義的大旗,於是,項梁和范增這兩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也參加到逐鹿天下的隊伍裡來,范增的到來讓項梁如虎添翼。
范增見到項梁等將領,首先分析瞭陳勝所以失敗的原因,兩人出身貧賤,地位低下,即使是稱王也很難讓貴族、王族信服,秦王後,楚國人是最高興的,因為秦、楚兩國的怨恨太深,而陳勝、吳廣二人在打敗二世之後的首要事情,就是擁立楚王,這樣他們才有後臺站穩根基,不能充分利用楚國反秦的力量,導致其勢不長,是他們失敗的原因。范增在論述起義失敗原因後,又讓項梁順勢扶立楚王的後裔,以順應民心,項梁接受瞭范增的建議。
公元前208年,秦國章邯與楚國宋義交戰,項羽斬殺宋義,掌握軍政大權,逐步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時隔兩年項羽與劉邦各自的隊伍龐大起來,並形成相互對抗的局面,當時為楚國武安侯的劉邦,進入關中地區與項羽約定,誰先入得關中,誰就稱王。
當項羽到達函谷關後,劉邦軍不準楚軍入關,項羽率領的楚軍強行入關,兩軍交戰,劉邦的軍隊不敵,隨即撤出咸陽,紮營霸上,不敢迎見項羽。范增勸說項羽,此次劉邦的志向不小,看來是真正要做一番大事業瞭,必須抓住時機將劉邦消滅,否則後患無窮。在范增的勸告下,才有項羽設鴻門宴一說。
受到鴻門宴請柬的劉邦,自然知道此去是兇多吉少,但他仍然不顧周圍人的反對,率領百多名騎兵會見項羽,如約而至。二人見面後寒暄幾句就入座,中途項莊舞劍助興的時候,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示意項羽盡快行動,項羽未有理會。
項莊多次將舞劍揮向劉邦都被項伯擋下,後樊噲又闖入宴席,眾人始料未及,隻好作罷。席間劉邦和一眾將士借口上廁所開溜,留下項伯、項羽和范增一幹人等,逃走前,劉邦吩咐張良把帶來的一對白璧送給項羽、一對玉鬥送給范增。
見到隻有張良一個人回來的時候,范增是大失所望,刺殺劉邦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溜走瞭,實在是可惜啊!羽收下瞭璧玉,放在桌上,而范增勃然大怒拔劍擊碎瞭玉鬥,斥責項伯、項羽為豎子,並說這天下定是沛公的瞭。
關於范增最後是怎麼死的,有說是因為項羽多疑,懷疑范增與漢王有什麼聯系,於是與范增逐漸疏遠,范增一氣之下返鄉,還沒到彭城,背上的毒瘡就發作而死瞭;還有個傳聞,是說范增乃詐死,其實他本人並沒有死,並且還乘船去瞭九遮山,隱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最後不知所終。
智者終究是智者,智慧要用在沙場之上,躬耕農畝就是浪費,於是老者范增決定出山瞭,替老友項梁搏一搏,可是萬萬沒想到,遇到瞭不爭氣的主,做瞭些不成氣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