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簡介 馬謖失街亭指的是什麼

2016-08-09 21:22:36

  在人們心目中,馬謖幾乎成瞭“言過其實”“紙上談兵”代名詞,馬謖是三國裡頗有爭議的人物,據史載:“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陳壽評價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的確,馬謖是個軍事發燒友,愛看兵書,愛研究戰術。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軍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談,徹夜謀劃。被諸葛亮稱為“曠世奇才”的馬謖,卻被劉備認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如此評價不在少數,大傢對馬謖的能力也是褒貶不一,那麼,馬謖到底是個庸才還是能人?馬謖失街亭又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都要從馬謖的生平開始。

  運籌帷幄 深得孔明賞識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馬謖一共有五個兄弟,每一個都恭謹謙和,才華過人,因此在當地十分有名氣,被稱作:“馬氏五常”。馬謖和馬良曾同為荊州從事,劉備入川時,馬謖跟隨大軍同行,因為其擅長謀略,而深得諸葛亮的賞識。漢高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人各有其才,在“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方面,馬謖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謀士。天下人很少有人能夠在運籌帷幄和能戰善戰之間平衡,因為我們難以做到能夠帶兵打好仗,又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這是很難的,當馬謖在這兩者之間無法平衡的時候,且兩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時,是很容易吃敗仗的。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個國傢的勢力大小和實力我們自然有數,當時,蜀漢的人口九十幾萬,曹魏四百多萬,東吳兩百多萬,蜀漢的人口數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東吳的一半。當時還是人多力量大的時代,人口幾乎就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戰鬥力,蜀國實力之弱,可見一斑。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隻要有好的統帥,羊羔也能訓練成獅子,但問題在於蜀國沒有這樣的統帥:絕對才能不低,相對才能不高。吳蜀實力弱,唯一辦法是蜀吳兩傢聯合。這一點諸葛亮認識清醒,將之定為基本國策,甚至早早地與吳國定下瞭瓜分魏國的計劃。盡管後來兩國一直保持著聯盟關系,但無法真正協調立場,作為部署軍事鬥爭的基礎。兩國協同攻魏,行動從來就沒有成功過。依靠合作不行,隻能在人才上與人傢爭一下。

  於是,馬謖就成為瞭諸葛亮欽點的一名能人,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是他的老板劉備不怎麼喜歡他,甚至還在臨終前告訴諸葛亮,馬謖這個人不靠譜,後來證明諸葛亮也沒怎麼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依舊重用馬謖。馬謖沒有失街亭之前,諸葛亮與馬謖合作得如魚得水。比如在討伐雍闓、擒獲孟獲這件事情上馬謖功不可沒。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雖然諸葛亮自己也是個聰明人,但在他出兵之前,他依舊征詢瞭馬謖的意見,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瞭“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短時間內難以收服南人,隻有收取其心才能使南人真正歸順於你。諸葛亮采納瞭馬謖的意見,不久,諸葛亮斬殺雍闓,並且他赦免瞭孟獲,這一策略被諸葛亮實施為“七擒孟獲”,從而保證瞭南方邊境的安寧。針對蜀國“兵馬疲蔽”,民怨沸騰,馬謖適時提出“隻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北伐前夕,依靠馬謖的計謀,諸葛亮成功地離間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為北伐奠定瞭勝利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薑維,破羌兵,滅王郎,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

  剛愎自用 馬謖街亭失守

  這樣說來,馬謖是個軍事人才,諸葛亮的很多智慧裡,都有著馬謖思維的火花,但是馬謖唯一的缺點就是,他理論很充分但是實踐經驗卻很少,這讓他對大局的掌握程度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而他的理論也缺乏實踐的檢驗。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率軍出擊,而他選擇馬謖作為先鋒,當時很多人都建議諸葛亮選擇有經驗的老將,但諸葛亮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駐守軍馬在街亭阻擋馬謖。馬謖上瞭戰場後,僅憑著自己在書上學來的知識和少量的實踐經驗,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部署軍隊。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放棄瞭水源地而將軍隊設置在山上,軍隊的調度也顯得很混亂,這時,馬謖的手下王平就已經察覺這個佈陣存在很大的問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聽,我行我素。曹叡的軍隊自然抓住瞭這個好機會,這邊張頜切斷瞭駐守山上的馬謖軍隊的水源,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的軍隊在山上潰不成軍,四散而逃,而當諸葛亮知道瞭馬謖潰敗的消息,想要回來支援馬謖,卻沒有辦法在馬謖所駐紮的地方找到據點,無奈隻得繞道,而這一繞道不僅浪費營救時間,還損失瞭不少軍力,可謂得不償失。因為街亭失守,馬謖獲罪入獄,被判處死刑,而且由諸葛亮親自斬首,在處死馬謖時,諸葛亮也是不舍的,要知道曾經他是如此倚重他,現在犯下大錯,又不得不殺掉馬謖,以命謝罪,馬謖死的時候才僅僅三十九歲。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吊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善待其後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