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22:36
失去馬謖諸葛亮是痛苦的,因為馬謖是他的朋友、知己、戰友,他們一同圖謀,共事一君,相談甚歡。在馬謖死後,諸葛亮很長的一段時間心情不怎麼好,因為他失去瞭一個能夠和他一起商議,因為少瞭心腹馬謖參與,晚年的諸葛亮食少事繁,每一件事都要自己親自上陣,這樣大的工作量換誰都承受不瞭吧。沒瞭馬謖諸葛亮,好像用兵打仗遠不如以前瞭。畢竟,孔明已老,少瞭一個得力助手,區別還是很大的。要說諸葛亮殺掉馬謖這件事也頗受人議論,“勝敗乃兵傢常事”,道理我們都懂,況且馬謖本來就年輕,缺少的正是實踐的機會,偶爾失敗一次並不可怕,任何一個成功的軍事傢,都是從幼稚到成熟,這個階段是需要過程的,不是誰上戰場就一定會贏,況且,馬謖做前鋒也是諸葛亮的提拔,他一意孤行,讓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機關兵擔任先鋒軍總司令,似乎也是欠妥的行為,這樣追究下來,雙方都有責任,這街亭之失的黑鍋怎麼就馬謖一個人背瞭?
而馬謖也並不是一個言過其實,剛愎自用的庸人,誰也無法否認馬謖是個人才。看他獻平南之策時,可以發現他對戰爭的驚人洞察力;看他獻反司馬懿和曹睿之計,又看出他算計之工巧。而敗後,馬謖知罪伏法,絲毫不強調客觀原因來替自己洗罪,也沒有利用與孔明私交甚厚來循私,堂堂正正地受刑,沒有一絲怨言。
可以說,馬謖是個人才,而且是個可以培養和器重的人才,連臨死之前的諸葛亮都發出瞭“吾遍察諸將,皆無人可授”的悲嘆,又怎麼能否定馬謖的才能,隻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次失敗就毀瞭自己的一生,這是諸葛亮的無奈,更是馬謖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