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21:29
嶺南的氣候一向潮濕溽熱,對一個年過七旬、經常咳血的老人而言,廣州顯然不是久居之地。然而,當朝廷調任他回北方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李鴻章卻沒有表現出任何喜悅之情,相反,他幹瘦的身子在寬大的藤椅裡越陷越深。
雨後清新的空氣裡夾雜著聲嘶力竭的蟬鳴。與靜謐的南方相比,帝國的北方此刻正受到一種狂熱的支配。離開紫禁城的時日已久,李鴻章一時間也很難判斷出這艘衰腐 古老的帝國航船究竟發生瞭怎樣的偏向。催促他北上的電報雪片般飛來,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擊斃的時候,榮祿電報裡的語氣已經近乎於哀求。做瞭一輩子消防隊員的 李鴻章,這一次的反應卻顯得相當遲鈍——帝國的航船無疑已經嚴重偏向,但他卻還不能確定,這種偏向是否已經嚴重到瞭船毀人亡的地步。
北上之前,他決定順道先去一趟香港,見一見英國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因為卜力希望他能夠以兩廣為基地,在中國南方建立一個新政府。
一次流產的黃袍加身
卜力不是第一個企圖給李鴻章“黃袍加身”的外國人,將李鴻章推上帝國權力金字塔的尖頂,在西方列強那裡,是極有傳統的。早在甲午年間,美國人就曾經策劃過一場密謀,企圖趁日本攻陷北京之機,在中國實現改朝換代,由李鴻章父子取代清朝統治中國。
這場密謀涉及到的三個美國主角分別是:李鴻章的私人秘書兼顧問畢德格(w.pethick),美國陸軍軍官、鐵路工程師兼承包商威爾遜(j.h.wilsion),以及美國前任國務卿、馬關議和期間擔任李鴻章顧問的科士達(j.w.foster)。時間是1894年9月。
當時國勢累卵:清政府在平壤、黃海兩次關鍵性的戰役中遭到瞭沉重打擊,軍事上已經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在將清軍驅逐出朝鮮和控制瞭黃海的制海權之後,日軍又分兩路大舉入侵遼東半島;日本國內輿論也大造聲勢,宣言要讓“旭日軍旗”“進入北京城”。
畢德格此刻正在美國籌措對華鐵路開發事務,他向好友威爾遜言及當前的中國局勢,認為遭到日本沉重打擊的清政府已經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畢德格斷言:要使中國從 混亂中擺脫出來,李鴻章是最合適的統治者。因為事關機密,畢德格給威爾遜的信沒有署上真名,而用的是“月中人”,並囑咐威爾遜“閱後燒毀”。
畢德格和威爾遜都參加過美國的內戰。威爾遜畢業於西點軍校,內戰之後成為一名鐵路工程師和企業傢。甲午年之前他曾到中國作過鐵路考察,還在頤和園架設過一條 供慈禧娛樂用的火車軌道,一直懷有在中國拓展其鐵路業務的雄心。畢德格1874年就來到瞭中國,做過美國駐天津領事館的副領事,後來成瞭李鴻章的私人秘書 和顧問,同時還是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的英文老師。二人1886年相識,並很快成為至交,為美國資本開拓中國市場,是他們的共同志向。
威爾遜很贊同畢德格在信裡提到的“倒清擁李”的設想,但他認為,要做成這樣一件大事情,需要幾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合作。威爾遜心目中的首選合作者是科士達。他建議畢德格去訪問科士達,爭取他的贊助。
科士達曾擔任過哈裡遜總統的第二任國務卿,享有美國“專傢外交第一人”的美譽,對中國一直興趣濃厚,與李鴻章、張蔭桓、曾紀澤等晚清重臣都有過密切的交往。 國務卿卸任之後,一度擔任過中國駐美使館的法律顧問。科士達對李鴻章評價甚高,稱之為中國“第一位最進步和開明的政治傢”。
畢德格與科士達做過一番長談之後,寫信給威爾遜說:科士達親口對他說:“最好是改朝換代,推李鴻章掌握權力”。隨後,科士達又給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寫瞭一封信,含蓄地透露這個擁護李鴻章稱帝的計劃。
在此前後,威爾遜和畢德格已經開始為他們的大膽設想進行具體的部署。威爾遜給日本駐華盛頓使館的顧問史蒂文斯(d.w.stevens)寫信,他在信中說: “統治中國的滿族集團已經失去瞭他們祖先征服漢帝國的那種能力,除非日本迅速采取行動改變這種狀況,否則英、俄就將瓜分中國,使日本喪失勝利果實。”
威爾遜在信裡自問自答:“如果清廷覆滅,誰來繼承皇位?哪個國傢來決定這個混亂國傢的命運?”“隻有讓李鴻章或他兒子李經方當皇帝和由日本來控制這一局面”。威爾遜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來實現他們的計劃,故而在信中,極力鼓吹日本控制中國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