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30:25
從古至今,垂簾聽政的皇後不在少數。從呂後到武則天,從孝莊到慈禧,比比皆是。女權執政在我國古代發展也成為一個標志。那麼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後曾垂簾聽政嗎?下面,中國小編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垂簾聽政的皇後。
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後NO.10 宣太後
宣太後(?―前265年),羋(mǐ)姓,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後。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後,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後以太後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瞭秦國的西部大患。死後葬於芷陽驪山。
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後。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後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瞭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瞭後宮參政的先河。 宣太後在這40多年中,始終是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形成瞭秦國上下隻知“有太後、穰侯、高陵、華陽、涇陽,不聞其有王”的局面。昭王無法容忍母後長期臨朝專權。最後,他聽從范雎建議,收回全部大權,逐“四貴”於關外,改任范雎為相,這才徹底地結束瞭宣太後長期左右秦國朝政的局面。
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後NO.9 趙威後
趙威後(約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趙惠文王的王後,趙孝成王的母後,又稱孝威太後,姓名不詳。
第二位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太後。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瞭王位,因年紀太輕,故由太後執政。趙太後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她在回答齊國的使者是曾經說下瞭“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個能力極強的老太太,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後》,就是說她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後NO.8 鄧皇後
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傢,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後。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瞭“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
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時年27歲。鄧皇後自己沒有兒子,但她知道後宮生有兩個兒子寄養在民間。一個年齡大些,但體弱多病,不能繼位;一個是新生嬰兒,剛滿百日。她就立為皇帝,即漢殤帝,尊鄧皇後為皇太後,鄧太後臨朝垂簾聽政。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殤帝夭折,鄧綏定立清河王劉安為漢安帝,是年不足13歲,鄧太後繼續臨朝。她一直到永寧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簾聽政達16年之久。
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後NO.7 崇德太後
褚蒜子(324年-384年),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後。褚蒜子出身於官宦世傢,祖父褚洽是武昌太守,父親褚裒官拜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褚蒜子天生麗質,加上傢庭良好的文化修養,從小就見識開闊,氣度寬宏。十餘歲便被選為瑯琊王司馬嶽的妃子。司馬嶽即位,是為晉康帝。時年二十歲的褚蒜子成為瞭皇後。
作為一國皇太後,一生中伴歷五位皇帝,三次出來垂簾聽政,每次還都扮演瞭不同的角色:母親、嬸母、堂嫂;三次冊立帝位,國中大事,均以“皇太後詔令”的形式頒佈施行;三次臨朝聽政,又三次退隱歸政,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司馬聃年幼繼位,褚蒜子晉升為皇太後,臨朝執政。公元357年,褚太後歸政其子。公元361年,司馬聃暴病而死,立司馬丕為帝,再次垂簾。不到一年,司馬丕“登仙”而去,立司馬丕的弟弟司馬奕為帝,司馬奕在位僅8個月便一命歸西,遺詔兒子司馬曜繼任,褚蒜子第三次出山。
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後NO.6 呂太後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瞭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漢初,劉邦寵信戚姬,有廢掉呂後另立新後的想法,呂後為瞭保住其皇後寶座,將皇後寶璽掌握手中,想瞭種種計策。呂後設計將韓信騙到宮中,命人用佈將其兜起來,用竹簽刺殺瞭韓信,從此呂後的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呂後前後掌權十六年,據悉,她掌權時,位於今天的廣州地區有一個南越國,非常興盛,為瞭制約南越的發展,呂後頒佈命令禁止賣鐵器和馬牛給南越,借以對南越國實行經濟封鎖。呂後當時用來發佈命令的,就是這塊皇後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