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35:05
古代弓箭是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在古代使用弓箭的高手數不勝數,他們能抓握弓箭的精髓,貫穿正道防線,一箭致命。那麼中國古代幾千年裡,誰是弓箭第一人?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說說古代使用弓箭第一高手是誰。
幸好我們還有一位靠一己之力,扭轉戰場局勢的神射手——王舜臣。《宋史·種世衡傳》記載,北宋徽宗年間,有一次,宋軍與反叛的羌族部落作戰,一開始作戰不利,甚至連主帥都遇伏戰死。
當時敗退的宋軍被敵人圍追堵截,在狹窄的關隘前擠成一團,不出意外的話,即將陷入潰敗和覆滅。就在這個危機時刻,有一個叫王舜臣的軍官站瞭出來。他就拿著弓獨自站在那裡,等待敵人進入射程。羌人沖在最前面的,是七個最驍勇的騎兵先鋒。王舜臣認為,不打掉這支先鋒,宋軍必定在低迷的士氣下土崩瓦解。於是他發出瞭一句響亮的預言:“誰沖得最快,老子就讓誰腦袋開花!”
結果這七個敵騎還在沖,於是王舜臣發瞭三箭,三個敵騎落馬而死,而且都是臉上中箭。剩下四個敵騎害怕瞭,扭轉馬頭就跑,結果都被王舜臣的箭穿通瞭後背,落馬而死。
上萬的敵軍都王舜臣神乎其技的弓箭所震懾住瞭,沒人再敢上。於是王舜臣贏得瞭寶貴的時間,開始重整宋軍。沒多久,敵軍又沖瞭上來,一場惡戰就此爆發。激戰一直從下午持續到瞭晚上,在近四個小時的時間裡,王舜臣射出瞭上千隻箭,箭無虛發,射到手指破裂,血流滿臂。最終,憑借著王舜臣的勇猛和擔當,宋軍才平安脫險。
相比於後羿射日、李廣射虎之類的傳說,王舜臣的戰史詳實而生動,其中的細節也經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彰顯勇氣與力量的壯舉,也是人類切實可以做到的壯舉。
原文中有一句重要的描述:“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餘發,無虛者”。首先,“抽矢千餘發”,千餘並非虛數。兩個時辰千餘箭,以1000箭計,約合14秒一箭。考慮到更換裝備、短暫休息的時間,實際發射頻率可能高於10秒一箭,這個射速對於熟練的射手毫不勉強。現代匈牙利的騎射大師卡薩(Kassai)配合特殊手法,可以達到約每秒1箭的射速,而經過一定練習的普通愛好者做到3秒1箭也毫不勉強。
原文中“引弓三發,隕三人,皆中面”。“中面”也是一個重要的提示:這七個騎兵先鋒,很可能是裝備重甲的,而當時的騎兵頭盔絕大多數是沒有護面的。於是面部也就是著甲敵人最薄弱的部位。這也意味著王舜臣並不需要拉力很大、能射穿重甲的強弓就可以擊斃敵人,也為“抽矢千餘發”提供瞭合理性。而在四個小時內發射出上千隻箭的這種馬拉松式射箭,其實並不是隻有王舜臣一人能達成的壯舉。
在日本也有這種馬拉松式的射箭比賽,並稱為“三十三間堂射”(大矢數):在古代日本的京都有一幢房子,廳堂並列,一字排開,多達三十三間。射手要站在房子的一端向另一端發射,而且洞貫所有房間。比賽中,射手要從傍晚至次日黎明連續射箭,隻允許射手吃完每頓飯和在射完一“肩”(箭筒,約容納500枝箭)之後休息片刻,其餘時間必須不停頓地張弓搭箭,連續發射。據史籍記載,最高記錄保持者是紀伊藩國的和佐大八郎范遠。貞享三年(1686年)四月,他在京都連發13053枝箭,其中8133枝洞貫全程。東京和京都保存至今的三十三間堂總長度為120米左右,內部高度約4.5米。這高度對弓的拉力和性能是有相當要求的,娛樂性的軟弓隻能讓箭中途掉落或過高插在房椽上。
可見王舜臣4小時千箭的成就不算超出人類的極限,而“指裂,血流至肘”更說明其付出瞭血肉的代價。不過,在劇痛和戰亂中保持箭無虛發的精度,這份堅毅沉著又非單純馬拉松射箭可比。
有趣的是,“抽矢千餘發”還包含著另一重線索。一支箭,以出土文物情況來看,重量在40-120克不等。考慮到王舜臣的弓可能並不是很重,取一個中間偏小的值每支箭60克。千矢就是六十公斤以上的箭重!體積也會多的要用車來裝,絕不是一人身上可以攜帶的。而當時所使用的弓,全為天然材料制作,或為單純的木材,或角筋加木胎,射多就會暫時性的疲軟。疲軟的弓不但影響威力,也會讓射手無法掌握射準。所以在當時,一把弓射上幾十或幾百箭,就必須要輪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