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倒清朝第一巨貪和珅竟然是他

2016-08-11 22:37:00

  說起和珅,大傢都知道他是一位貪贓枉法的大臣,他身邊好友紀曉嵐卻一直不滿他這種貪婪的行為,而和珅最後的結局確實確實被皇上賜死,那麼到底和珅是被誰拌倒的?難道不是一直反對他的紀曉嵐?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有一人最後成功扳倒和珅,不是紀曉嵐,不是劉羅鍋,而是狀元宰相王傑。

  王傑簡介

  王傑(1725年-1805年),陜西韓城人,也是清代陜西唯一的狀元。

  王傑的中狀元頗具戲劇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傑考中進士,殿試時考卷排列在第三名。乾隆皇帝在閱卷,發現第一名為江蘇常州人趙翼。而到此時為止,江蘇已經出過29個狀元。乾隆皇帝就問本朝可否出過陜西的狀元,得知沒有之後,就將第三名的王傑提為第一名。

  此時恰逢兆惠經略新疆凱旋,天山南北納入版圖,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對於王傑中狀元之事頗為得意,特賦試“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

  不過,趙翼對此極為不平,寫詩以表達鬱悶之情:“千秋自有無窮眼,豈用爭名在一時”,說自己可以憑學術才能,日後獲得千秋大名。事後,趙翼果然成為著名的歷史學傢。

  王傑為人剛直不惡,清正廉明。在考中狀元後,順利擔任翰林院修撰之職,後屢獲升遷,先後任內閣學士,歷任吏、禮、兵、刑、工部侍郎,遷左都禦史,授兵部尚書,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軍機大臣,尚書房總師傅,成為顒琰(後來的嘉慶帝)老師。乾隆五十二年正月,為內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嘉慶五年,在和珅之後任內閣首輔大臣。嘉慶八年,已79歲高齡的王傑辭官還鄉。

  王傑中狀元後,山東籍舉士人很不服氣,出對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以表對王傑的輕蔑。不料王傑回對:“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不卑不亢。 

  王傑和和珅的恩怨

  王傑對和珅從不主動疏通,和珅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但由於王傑為人謹慎,正直清廉,和珅抓不住任何陷害王傑的把柄。據《清史稿》記載:“和珅勢方赫,事多擅決,同列隱忍不言,傑遇有不可,輒力爭。上知之深,和珅雖厭之而不能去。”

  嘉慶帝上臺後,乾隆皇帝以太上皇掌握實權。乾隆帝駕崩後,嘉慶帝迅速將和珅逮捕入獄。由於其權勢焰天,朝中竟無人敢於出任主審官。在這種情況下,年歲已高的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傑挺身而出,主動擔此重任。經過王傑的審判,最後沒收其全部傢產,和珅上吊自殺。

  此後,王傑多次要求回傢休養。嘉慶帝苦留不住,遂晉升他為太子太傅銜,恩準他以原職原俸回鄉。王傑離京時,嘉慶帝特贈他拐杖一隻,並賦詩兩首。其中一首詩如下:

  “屢蒙恩旨秉文衡,

  藝苑群瞻桃李榮。

  直道一身立廊廟,

  清風兩袖返韓城。”

  嘉慶九年(1804年),王傑與其夫人均年過80,嘉慶帝特命陜西巡撫到其傢祝賀生日,並賜禦詩及其他許多珍物。隨後,王傑到京謝恩,不久在京師府邸去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