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37:47
三國之後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政壇造成瞭“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佈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趙雲不被重用的原因:門第出生隻是其一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塚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瞭。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瞭。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瞭。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瞭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其二,雲是政治鬥爭失敗者
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隻有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隻得大喜從之。隻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瞭。
沒有野心,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傢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黨,傢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傢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瞭。
為官清廉。從劉備,孔明幾次欲大賞趙雲,趙雲不受或分賞諸軍,可見趙雲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傢將,估計他也是蜀漢那些貪官的眼中釘。我在想,若是蜀漢統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話,恐怕趙雲更不好過。
其三,是趙雲時運不濟
趙雲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瞭,已經是十數年後瞭,誰都習慣瞭趙雲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瞭。一直到蜀漢後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瞭,才派趙雲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雲,已經是滿頭白發瞭.......
趙雲犯瞭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故雖一生任勞任怨,也隻能是死後封侯。當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於如此結局。
關於趙雲的統帥能力。趙雲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種看出,趙雲實有大智慧。若趙雲統兵,輔以一智謀之士,我肯定謀士之言他能聽得進。
為將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條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將吳起親自替士兵吸膿,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趙雲,做戰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難得的是,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而是分與諸軍。這樣的人不是帥才那什麼樣的人才是帥才? 統兵作戰經驗尤為重要,而經驗是需要積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天生的將軍。若是趙雲一開始就定位在統帥的位置上,我以為他的統兵能力不比關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