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不倒宰相”馮道

2016-08-13 13:27:07

  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迭頻繁。但馮道歷經四朝十帝而不動如山,始終位列三公、三師等高位,也成為歷代來被儒生辱罵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歐陽修稱“予讀馮道《長樂老自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傢可從而知也。”司馬光稱“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竊以為,以歐陽修、司馬光為代表的人物指斥馮道,無非因為他歷事多朝多君。但若以此來蓋棺定論,未免以偏蓋全。恰恰相反,我認為馮道是以為百年難遇的“包青天”,馮道的所作所為說明他真正領會瞭孟子所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梁晉相爭時,馮道隨軍出征,拿自己的俸祿置辦飲食,與下人們同桌共飲,而面對將士們劫掠回來的美女,他一概退卻,或是暫安別處,為其尋訪傢眷,再將其送還。

  馮道在傢守父喪時,將傢中財物散盡,賑濟災荒,甚至經常偷偷幫人傢耕種土地。這些不正體現瞭馮道愛民如子的真性情嗎?有人說馮道一味明哲保身,對社稷避重就輕,可是很多史實正好相反。

  也還是在梁晉對決的時候,唐莊宗身邊隨侍較多,性格直爽的郭崇韜毫不避諱,直接要求部隊裁剪人員減輕負擔。莊宗因此大發雷霆,並稱要讓出主帥之位,返回太原,令馮道當即起草文書。馮道並沒有因為龍顏大怒而照做,反而遲遲沒有下筆,莊宗再三催促,馮道才直言相諫:“大王如今勢如破竹,應該趁勝擴大優勢。郭崇韜所言不無道理,即使心中不願,不聽其言便罷。如此舉動,若使敵軍知曉,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必定使我方陷入被動。”莊宗這才醒悟,之後經過馮道調和,此事得以順利解決。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便是後晉時期馮道出使契丹。

  當時晉高祖石敬瑭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皆避之不及。馮道知悉此事後,當即向高祖應承,並立馬命文書起草出使敕令。當晚馮道傢都沒回,直接住在驛館,使人代自己向妻子告別。高祖念他德高年老,馮道卻堅辭不改。

  馮道在契丹斡旋兩年,不孚眾望,並得以順利返還瞭後晉。

  這兩件事,如果隻有謀略,沒有強大的勇氣,誰敢以身試險?當時的漢人,視契丹猶如洪水猛獸,沒有足夠的勇氣,誰又肯赴湯蹈火?面對一去不復返,客死他鄉的危險,馮道毫無懼色地去瞭,並圓滿完成瞭任務。

  細思之下,馮道這些作為哪一件是為瞭自己的榮華富貴呢?即使是對其不齒的歐陽修。也不得不評價馮道“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縱觀史實,馮道歷事四朝十帝不貪財、色、名、利,那他所圖為何?

  其實答案便在他的詩《偶作》裡: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惡土,狼虎叢中也立身。

  好一個“但教方寸無惡土,狼虎叢中也立身”!馮道追求的不是財色名利,而是“方寸無惡土”,這不就是儒傢所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嗎?在那樣的年代,百姓飽受戰亂,流離失所,貪官污吏橫征暴斂,無所不用其極。如果非要形式上的忠臣不事二主,那大可效仿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可是這於百姓們又有什麼益處呢?

  馮道立身狼虎叢中,無非是多為百姓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罷瞭。不僅如此,他更為儒傢文化的傳承做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馮道奏請唐明宗,以唐代開成石經為底本,雕印儒傢《九經》,得批準後,於當年開始印行。後周廣順三年(953年),《九經》才全部刻印完成,前後共歷時二十二年。目光長遠的馮道知道,倉廩足而知禮節,等以後百姓富足瞭,終究需要文化來擔當社會穩定的大任。

  其實,被爭議瞭一千多年的馮道並不復雜,《長樂老自敘》早已言明: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他一直實踐著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這就是真正的馮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