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北伐屢戰屢敗的原因是什麼

2016-08-13 13:45:38

  歷來對薑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薑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勛勞”之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鑒》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薑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大多數人也認為薑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瞭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歷史上的薑維是象後人所評價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嗎?先讓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薑維的北伐。

  

  歷史上薑維一共進行瞭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義所說的九次。其中勝利五次,相持四次,兵敗兩次。戰線已從孔明時的五丈原、子午谷推進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當時魏蜀的實力來看,能做到如此已經很不易瞭。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薑維隻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實際上這種戰略也是完全正確的)況且在諸葛亮死後,薑維獨力支撐,他身邊可以稱之為將的也隻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過11次北伐,將曹魏遏止於秦嶺一線,使其在30年裡沒有對蜀漢發動一次進攻,並且一直處於戰略防守,實在難能可貴。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隻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其實這種觀點實在是大錯特錯。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瞭西蜀,更不要說孟昶“十七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英雄”瞭。況且諸葛亮死後,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太過張狂。董允過世,薑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薑維,屢屢想奪去薑維的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然後加以謀害。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薑維仍然能在戰鬥中不斷取得勝利,使司馬昭嘆日:“薑維屢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後主既降,劍閣成瞭孤軍。薑維不服輸,他要兌現與諸葛亮的承諾。在國破主降的情況下,他唯有利用鄧艾和鐘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將,來施展他個人舞臺上最後的一次奇謀!詐降!!!借鐘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策動鐘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後除去鐘會,復興蜀漢。由於鐘會行事不密,軍士嘩變,薑維、鐘會、張翼皆死於亂軍之中。而薑維更是死後被剖屍。薑維那絢爛的一生也就此結束,時年五十有九。薑維其實可以有許多的選擇,國君都降瞭,他本來就是魏將,他為什麼不可以降!但薑維沒有降。薑維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樣自殺來博個忠烈的名聲。他沒有。他已經五十九歲瞭,在當時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換來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贊譽。但是他沒有!他還要奮起一博,雖事敗身死,三族盡滅,薑維始終都沒有放棄希望,他奮鬥到瞭最後一刻,正確地說直到薑維倒下的那一刻,蜀漢才算是真正滅亡......

  歷史是公平的,它讓那些酸腐文人的筆墨無法阻擋我們看到瞭一個頂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備的,為蜀漢獻出自己畢生才能的薑維——薑伯約。

  西蜀之亡,非亡於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魯訊先生稱為“智而近妖”的諸葛武侯手上。

  當年劉玄德在日,仁義之名滿播天下,雖然他本身隻不過是個虛偽的偽君子,但無可非議他在當時吸納瞭一大批頂尖人才。徐州城破,關雲長投降後被漢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賞,可是在聽到劉備的消息之後依然拋下好友張遼、徐晃等人奪關斬將而去;張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卻主動向劉備拋出繡球,引他入蜀滅亡舊主劉璋,其號召力可見一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前半生雖然窮困潦倒,東投西靠,卻始終未如二袁、呂佈等無能之輩般被曹操逐一殲滅。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自稱如魚得水,在開始的時候,諸葛亮確實為他立下瞭汗馬功勞,因為當時武侯隻能出謀劃策,決定權依然掌握在劉先主手上,所以當時劉備陣營中的諸多名將得以人盡其用,如張翼德義釋嚴顏、黃忠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趙子龍威震漢水、關雲長水淹七軍等戰役,張、黃、趙、關等人接到作戰指令之後自行決策出戰,靈活自如,所以當時西蜀建國後形勢一片大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