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46:37
這還不算,還有更狠的:陶謙之所以邀請闕宣一起發兵攻打兗州的華縣和密縣,是因為要殺掉那裡的大人物——曹操的老爹曹嵩。原來曹嵩被皇帝罷瞭職後,雖無官職卻也有穩定的生活,但隨著董卓入京後穩定的生活就被徹底打亂瞭,當時的曹操拒絕依附董卓而出走遭到通緝後,為瞭躲避董卓的迫害,他隻好帶著傢眷返歸故鄉譙縣,後來覺得待在老傢也沒有安全感,他便來到徐州的瑯琊郡避難,寄居人下。
在瑯琊過瞭一段日子後,聽聞曹操入瞭兗州,曹嵩又帶著傢眷移居於兗州的泰山郡(今山東泰安動)南部華、費地區,想和兒子靠近些,尋求安全感。曹操考慮到到自己與陶謙的敵對關系,怎麼也放心不下,於是就派遣泰山郡的太守應勛前去接應,沒想到就在這個當口,父親出事瞭。
關於曹嵩的死,歷史上有很多種版本,包括死的時間、兇手是誰、怎麼死的都無定論,諸書記載不一,眾說紛紜,其中又以二說為重,都與徐州牧陶謙有關:第一說就是曹嵩看到世道不太平,前去投靠曹操,已經占據瞭華、費地區的陶謙為瞭修補與曹操的關系,主動派瞭部隊護送曹嵩往昌邑。由於曹嵩太會撈金,在位時貪污受賄瞭不少錢,是一個傢財萬貫的大土豪,積攢多年的腐敗成果加起來居然裝瞭一百多輛車!都說炫富必遭天譴,當他們一行人來到華縣、費地區後,陶謙的一個部將見財起意,就殺瞭曹嵩極其傢眷,取瞭財物,逃往淮南。曹操因此歸罪於陶謙,大舉興兵討伐徐州。
第二說就是應勛當時在泰山郡的治所奉高(今山東泰安東),而曹嵩在泰山郡的南部,相距有一百幾十公裡的路程。在護送部隊抵擋之前,曹嵩途徑華縣這一消息被死對頭陶謙得知瞭,便秘密派遣數千騎兵(闕宣的部隊),對曹嵩進行圍剿。曹嵩以為這是接應自己的部隊,自然滿心歡喜,一點防備也沒有。結果陶謙的騎兵毫不客氣地突門而入,先是一刀砍瞭迎面而來的曹操之弟曹德。這時曹嵩才反應過來,驚懼交加中拉著小妾逃到後院,後院有條墻縫,曹嵩先讓自己的小妾先出,但小妾的身材過於豐滿,結果堵在縫裡怎麼也鉆不出去。無奈之下,兩人急忙逃入茅廁裡。追兵趕到後,把二人搜出來殺掉,這是一次血腥的殺戮,曹嵩一傢老小全部死於刀劍之下,無一幸免。隨後趕到的應勛看到滿地的血污,怕曹操怪罪,索性棄官逃到冀州,投奔瞭袁紹。
我比較信服於第二說,應該是陶謙所為,因為陶謙有作案的動機。首先曹嵩在死前,陶謙和曹操已經是敵人關系瞭,到瞭五月,陶謙聯合闕宣進攻兗州,占領瞭華縣和費縣,還掠奪瞭任城,二人的關系更是仇上加仇,而那時曹嵩還在陶謙的地盤上,陶謙怎麼會放過如此良機?
也有的人反駁我說,陶謙雖然和曹操敵對,卻沒有必要去殺曹嵩,即使殺瞭,除瞭在心理上加重雙方的敵視外,於政治、軍事並沒有什麼實際益處,那為什麼還要去做如此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樣說倒也沒錯,其實這和平常發生口角互相爆粗問候對方父母的道理是一樣的,那也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呀,可還是說瞭,隻因為解氣。
而曹操那邊可就沸騰瞭,老父被殺,且滿門被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加上滿門紙抽更是罄竹難書,得知消息後的曹操,怒氣沖天,發誓要報仇,報這血海深仇,無論是陶謙的指使,還是他的部下見財害命,都事出陶謙,隻有誅殺瞭陶謙,方能解這心頭之恨,雪臉面之恥。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號令三軍秣馬厲兵,第一次大規模進攻徐州,這一舉動不僅是為瞭報殺父之仇,也是為瞭解除徐州對兗州的威脅,陶謙已經攻占瞭華、費地區,甚至成功分割瞭兗州,這次征伐徐州,也是為瞭掃除威脅,恢復兗州的領土完整,也可以趁機拓展領土,對於正想有更大經營的曹操來說,剛好合適。
在殺掉曹嵩後,陶謙這才發現惹上大麻煩瞭,除瞭兗州的大部隊,曹操還得到瞭不少外援。他的盟友袁紹雪中送炭,派手下的將領朱靈“督三營助之”,而且曹操軍中海油陶謙的老熟人【青州兵】,這一支部隊的前身正是昔日被陶謙打得丟盔棄甲並趕出徐州的青徐黃巾軍,在經過曹操這位戰場能人的訓練後,搖身一變成瞭三國時代裡能攻能守且機動性尚佳的步戰類兵種——青州兵,最要命的是,這一支部隊對青徐二州的地理非常熟悉。這次作為名副其實的返“鄉”團,不幹點兒殺人放火的工作簡直就是對不起現任領導的殷切希望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