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48:47
也許再歷經千年,王詡確鑿的隱居之地都無法考證出來。其實,他隱居於何處,這一點並不重要,換一個角度思維,王詡既然選擇瞭隱居,他就不想讓後人瞭解他更多,我們又何必要在這一點上窮根究底呢?
有些人隱居瞭,就從此不過問世事,王詡卻不是這樣,他大肆收攬天下之徒,傳授遊說幹政之術,似乎要把自己當年無法實現的宏願,假徒弟之手來完成。換句話說,他要以“出世”的方式,來達到最為徹底的“入世”目的。 傳說他教授的弟子,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陳軫、尉繚子、毛遂、范雎、徐福等等一批人,這一長串名字,幾乎囊括瞭戰國時代最有名的外交傢、軍事傢、謀略傢,乃至說客、方士等。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看來鬼谷子的聲勢也不在其之下。
設若在戰國,沒有瞭上述的一長串名字,那麼,一個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的時代,頃刻間便化成瞭一個偃旗息鼓、風平浪靜的時代。鬼谷子本人住在山谷,不曾下山,但他實在堪稱戰國風雲的幕後總策劃。但歷來就有人提出疑問:鬼谷子怎麼教得瞭這麼多人呢?這種說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
包括鬼谷子在內,這一批縱橫於戰國舞臺上的風雲人物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生卒年不詳。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首先從這些人物活動的大致年代上來推測他們成為師徒關系的可能性。
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20年間。蘇秦、張儀的生年皆不可考,至於卒年,依《史記》推測,前者是公元前321年(也有說是公元前284年),後者是公元前309年,與鬼谷子的卒年大體相當或稍晚。同樣地,孫臏、龐涓的生年也不可考,龐涓因敗於孫臏,自刎於公元前342年,孫臏則大約在前320左右去世。
至於陳軫、尉繚子,前者無法描述生平,隻有事跡片斷,曾與張儀有交鋒;後者也一樣,但著有《尉繚子》一書,大體生活在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時代。由此觀之,以上幾個人與鬼谷子生活的年代有著較多的重疊,師從鬼谷子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那個勇於自薦的毛遂,史載死於公元前256年,比鬼谷子晚去世60年以上;秦相范雎死於公元前225年,比鬼谷子差不多晚去世一個世紀;徐福生活到瞭統一後的秦代,然後率隊遠渡日本,跟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就更遠瞭。因此,基本可以判定,這三個人與鬼谷子的師徒關系有很大的附會成份。
我們再從史料的角度來作考證。《史記》中有“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學術”、 “(蘇秦)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等語,可見,蘇秦、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是得到後世認可的。蘇秦“頭懸梁,針刺股”,溫習的就是《鬼谷子》的《陰符》篇;他後來施“合縱”之術,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張儀則憑著“連橫”絕招和出色的外交才能,位登秦國宰相,使秦“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鬼谷子王詡是縱橫傢的鼻祖,他二人則是縱橫傢的集大成者。 再看孫臏、龐涓。《史記》說他們兩人是同學,但沒有說他們師從於何人,很多野史卻說他們是鬼谷子的弟子。陳軫、尉繚子也屬於同樣的情況。 鬼谷子授徒,遵循一個原則,這就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這種教學原則非常符合天道,有這樣的境界,他當然不會在乎後世人是否記得誰是他的弟子,這就像他並不在乎後世人是否認為《鬼谷子》這本書為他所寫一樣。
《鬼谷子》是怎樣一本書
《鬼谷子》一書,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七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谷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對《鬼谷子》的看法,歷來褒貶不一。唐初宰相長孫無忌謂《鬼谷子》:“便辭利口,傾危變詐。” 中唐散文傢柳宗元謂《鬼谷子》:“險戾峭薄,恐為妄言,亂世難信,學者不宜道之。” 而北宋歐陽修則謂《鬼谷子》:“因時適變,權事制宜,有足取者。” 為什麼一本書會有如此極端的毀譽褒貶呢?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本沒有披戴任何道德外衣的謀略學著作,它主張,為瞭達到目的,一切被認為合理的手段都可以運用,其思想與儒傢所推崇的仁義道德恰好大相徑庭。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遊說技巧。戰國時代,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須首先得到君主的賞識,而要讓君主賞識,你就得遊說君主。由此,遊說之術,或者說,縱橫捭闔之術大行於世。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來瞭解《鬼谷子》講的是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