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外媒是怎麼報道李鴻章去世的新聞

2016-08-13 13:50:13

  庚子議和中的李鴻章(前排中),形容憔悴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瞭《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逝世,外媒報道冷熱不均

  1901年11月初,身在北京與八國聯軍代表談判的李鴻章病危。外國媒體報道說:在11月6日晚上9點,盡管李鴻章還有生命跡象,但醫生認為挨不過次日早上。李傢早已備好瞭壽服,總理衙門的後院裡則堆滿瞭紙人紙馬;對於李鴻章的去世將產生什麼影響,大清政府並不摸底,為瞭防范萬一,北京的軍隊都已經進入戒備狀態。

  吊詭的是,美國報紙似乎是最早集體報道李鴻章死訊的,其他國傢的媒體都等到瞭8日這天才紛紛見報而因為時差的關系,此時已經是中國時間的9日,李鴻章去世已經2天。

  11月8日出版的英國《泰晤士報》,用瞭足足兩個整版的篇幅,詳細介紹瞭李鴻章的生平,以及列強對此的反應。如此大幅度地報道,有效地彌補瞭其在報道時間上的滯後。

  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其駐柏林記者發現,德國人對李鴻章之死毫無興趣,而原因就在於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的時候,德國官員和公眾被他的頭銜所迷惑,給予瞭他超規格的接待,並且希望他回國後能給德國工業帶來大額訂單,卻沒想到希望落空,自己覺得如同傻子一般被李鴻章耍弄瞭。其實,當年李鴻章訪問俄、德時,《泰晤士報》就曾發表社論,認為接待李鴻章的規格本應恰如其分,俄、德兩國將李鴻章或奉為帝王,或奉為三軍統帥,“貢諛獻媚”,如此逾格,反而容易令中國人對兩國產生蔑視心理。當時的英國媒體普遍認為,德國人為瞭拿到中國的大筆軍火訂單,對李鴻章過於奴顏媚骨,而當李鴻章離開時,並未采購任何軍火,這令德國人失望至極,進而轉為滿腔怨憤。其實,當李鴻章到達英國訪問時,所受到的接待規格,絲毫不亞於德國。而德國人也似乎並沒有與中國過分疏遠,在李鴻章去世8年之後(1909),中德美三國甚至密切到瞭幾乎簽訂軍事同盟的地步。

  與德國人的冷淡不同,《洛杉磯時報》9日的報道指出,俄國首都聖彼得堡的報紙,大幅報道瞭李鴻章之死,“此間媒體普遍對李鴻章給予瞭好評,但也指出,李鴻章並非如外界揣測的那樣,是俄國人的朋友。”

  在搶報李鴻章之死的快訊之後,各報都開始瞭對李鴻章之死的深度挖掘,紛紛推出瞭各種追蹤報道。英國《曼徹斯特衛報》(The Manchester Guardian)在8日引用“拉凡通訊社”(Laffan"s Agency)的文章,認為在過去的40年中,沒有人比李鴻章對中外關系的影響更為巨大;這些年中,雖然新人輩出、新鮮事物輩出,“但當天空晴朗瞭之後,會發現李鴻章還在原位屹然不動,他與慈禧太後兩人,是僅有的憑借個人影響力就能左右各國對華政策的人。”

  這一天的《華盛頓郵報》,大標題是《中國的巨大損失》,文章認為:“李鴻章對於中國的意義,就如同格拉斯頓之於英國、俾斯麥之於德國、迪亞斯之於墨西哥、麥金利之於美國。從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這是一場漫長的哭泣,而在世紀之交的當下,人們依然充滿疑惑:中國及其4億人民,果然誕生瞭如此一個偉大的人物瞭嗎?……對李鴻章公務生涯的回顧,將得出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他無數次地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指責受賄及不忠。”

(圖為1896年中堂駕遊漢伯克鑄刻敬獻鍍銀紀念章)

  《芝加哥每日論壇報》的大標題是《李總督之死令俄國圖謀告吹》,文章還是認為李鴻章親俄。更有意思的是,這篇報道提到瞭李鴻章的棺材,說這副棺材曾經隨同李鴻章周遊世界。

  《紐約時報》這天則刊登瞭一位居住在紐約的、李鴻章的前醫生Louis Livingston Seaman。此人回憶瞭一些與李鴻章的交往,其中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細節,一直被人所忽視。Seaman說,他曾和李鴻章談論起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李鴻章說,那個群島屬於中國,憑什麼美國認為自己比別的國傢更有權力進入這個群島。Seaman回答說:“閣下,我認為在你的籃子裡,已經有太多的壞雞蛋瞭,您應該不希望再與另一個國傢發生戰爭。” Seaman說,這句刺耳的話,反倒對瞭李鴻章的脾氣,李鴻章就是那種對敢於反駁他的人反而更為尊重的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