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6:31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在校博士生已超50萬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傢。隨著博士隊伍的日益壯大也出現瞭一系列問題:博士生數量急劇膨脹,教育變得越來越功利……升學“博士帽”顯然已不僅僅代表做學問,也成瞭留任高校的必備條件、走向仕途的助力、在職人員晉升的敲門磚。
顯然,今日“博士”已非昔日“博士”。那麼,究竟新中國的“首批博士”是如何煉成的?小編從首批18名博士中隨意找出幾位,大傢隨意感受下~
1980年,我國頒佈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3年5月,首批18名博士從幾千名學子中脫穎而出,登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領取博士學位證書。(工學博士馮玉琳當時因在美國訪問,沒有參加此次大會)
馬中騏新中國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
1964年,馬中騏考上北大物理系研究生,師從著名理論物理學傢胡寧。但命運捉弄,隻學瞭一年,“文革”爆發,正常的教學全被打亂。1967年,他回到母校蘭州大學,當上瞭一名物理系助教。1978年,馬中騏“回爐”參加研究生考試,由於擔任助教時的學習積累,他的成績相當優異。
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他是新中國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他的培養陣容簡直可用“奢侈”來形容。老學部委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胡寧是他的導師,“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參加瞭他的博士論文答辯,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的核物理學傢錢三強簽發瞭他的博士學位證書。
徐功巧我國首位女博士
徐功巧是這18位博士中唯一一位女博士,上海人,今年已經73歲瞭。她一路名校畢業,1965年,進入復旦大學生物遺傳專業,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並最終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現在已經移民加拿大,在多倫多大學教學醫院從事巨大分子蛋白質-腸粘蛋白的研究。(已退休)
徐功巧的父親當年是很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為瞭把孩子培養成才,在功巧很小的時候就給她看各種書,光《小學生百科全書》都有100+本……十年動亂時,傢裡的藏書都被收走瞭,為準備研究生考試,父親把傢裡每月訂閱的報紙、雜志收集起來賣掉,用這些錢堅持給功巧買書。
范洪義走廊裡撿書自學
中學時,范洪義曾在上海聽過一次華羅庚的講座,畢業後他便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想成為一名科學傢。但剛上瞭兩年學,“文革”開始,“讀書無用論”流行,高年級的學生把課本從教室裡扔出來。范洪義在走廊裡撿瞭本英國物理學傢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自己學習。其中一個看不懂的地方,成為他讀博時的研究內容。
1978年,教育部恢復研究生招生,范洪義考上中國科技大學。1982年5月,他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如今,范洪義擔任中國科大教授。在美國、加拿大多所國際著名高校做過專題講學,被國際同行稱為“World class expert”。學術成果豐富,共發表SCI研究論文330餘篇,六次獲得全國發表SCI論文個人排名第一,三次獲得多篇SCI論文數被引用全國第一。
王建磐 首批博士中年齡最小者
王建磐是首批18位博士中最年輕、也最有傳奇性的一位。他同時參加瞭1977年的高考和1978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同一年,他拿到瞭本科和研究生的入學通知書。
“文革”爆發時,王建磐剛剛上完高中,還沒來得及參加高考。此後十年中,他當過農民、中學數學老師,還在縣劇團當瞭5年編劇。1978 年,他考取瞭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值得註意的是他可是自學的哦~自學數學......數學......學......胸口怎麼會這麼痛......
1997年-2006年,王建磐曾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如今,他是華東師大數學系教授、博導。
於秀源 邊做工人邊考試
1978年,於秀源報考山東大學研究生,當時已36歲的他,是杭州四中校辦工廠的工人。既要工作,又要準備考試,於秀源經歷瞭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當時他最大的孩子不過兩歲,小的才半歲。直到現在,當時的鄰居還記得,他在工作之餘,坐個小板凳,旁邊放著竹板子做的童車。他的腳來回蹬著童車,“催眠”躺在裡面的小兒子,一隻手捧著書,另一隻手在一個小方凳上演算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