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博士如今都在哪

2016-08-13 13:56:31

  於秀源教授主要從事解析數論、超越數論和密碼學的研究,1994年以來,也從事數學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同時,於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培養瞭一批優秀人才,其中就有享譽國內外的密碼學專傢王小雲等。

  1991年,他獲國傢教委、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

  李尚志曾是大山裡的教書匠

  “文革”中,李尚志受傢庭出身影響,隻上瞭1年大學就被分配到四川大巴山一個山區教學。曙光出現於1977年——李尚志在中國科大的同學書信告訴他學校要招研究生瞭,而這是李尚志走出大山的唯一一次機會。要麼往前走,要麼繼續回山村當老師,慶幸的是,李尚志沒有錯過那個機會。

  有媒體報道稱,李尚志在做研究生論文時,不僅完成瞭導師曾肯成的課題,而且解決瞭著名數學傢、北京大學教授段學復從美國帶回來的數學界公認的難題,驚動一時。

  雖然李尚志早已是博導、教授,但他每個學期仍會堅持給本科生講授基礎課。在18位博士中,李尚志更是唯一獲得國傢級名師獎的人。

  黃朝商小商人傢庭走出的北大學生

  江西省玉山縣冰鎮三裡街人,1964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畢業,1978年考上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師從著名理論物理學傢戴元本院士,後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在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領域的研究。

  黃朝商1939年出生在一個小商人的傢庭。母親是文盲,父親雖是小買賣人,在傢計相當貧困的條件下,還是擇校送他到玉山浙贛鐵路子弟小學讀書,後考入玉山初級中學,上饒中學。

  1957年,在上饒中學歷屆畢業生中,他率先敲開瞭最高學府的大門———北京大學,成為物理系的一名學生。

 《人民日報》1983年5月27日刊登版面:新中國培養的首批18位博士。在中國自己培養的這18名“土博士”中,有6名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6名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名來自復旦大學,另外兩名分別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