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大事記 周朝都發生瞭哪些瞭著名的戰役和事件

2016-08-13 14:17:27

  周朝時期分為西周和東周。在經歷瞭快800年歷史中,一共出現瞭很多大事件。這些事件可以說是改變瞭周朝的局勢,也是改變中國的歷史的進程。那麼周朝都發生瞭哪些瞭著名的戰役和事件?帶著疑問,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周朝都發生瞭哪些瞭著名的戰役和事件?

  武王克殷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殷之士眾,奈何處之?”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貴族有過,在紂一人”王曰:“善。”乃從周公之言。

  封邦建國

  封邦建國是一種社會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於政治制度范疇。狹義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廣義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說的封建社會。武王滅紂後,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昆弟,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薑太公為首功,被封在齊,以營丘為。周初封邦建國,前後共有71個,其中姬姓之國占去53個,中原地區有康叔等,東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東地區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長子,南方有“漢陽諸姬”和周文王兩個伯父。

  周公輔政

  周公原名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建立周王朝兩年病死後,輔佐周成王,從成王十三歲到二十歲,代理天子職權,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內憂,征外患,鞏固瞭周王朝的統治,並給“成康之治”奠定瞭基礎。

  三監之亂

  周公東征是約前1045年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治,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爭。

  周公東征

  周公東征是約前1045年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治,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爭。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治。史傢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的40餘年間所形成的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史稱天下安寧,刑具40餘年不曾動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贊譽。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稱為“成康之治”。

  昭王南征

  楚國是西周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於鬻熊舉族投周之後,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傢》。)後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瞭。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亻及、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後),鬻熊臣周,奠定瞭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後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餘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隻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於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後期,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並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瞭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瞭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薑姓國(姻親國)。楚國懾於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裡以上,初步鞏固瞭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傢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椙?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瞭,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