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3:16
真正的偉人,沒有一個是靠別人教出來的,包括我們的朱皇帝!
同樣是刀光劍影,同樣的驚心動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對象,卻導致瞭截然不同的歷史命運。當年,清朝的順治皇帝入關不久就因病去世。臨終前,將皇位匆匆傳給瞭兒子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因皇帝年幼,順治就指定瞭四名輔政大臣,共同輔佐幼主,料理朝政。按說順治皇帝思慮也夠周密瞭,四個大臣同時輔政,既增強瞭執政力量,又可以相互牽制,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大權落入一人之手。像“雙保險”,看起來安全多瞭,但後來還是出現瞭鰲拜亂政的問題,甚至一度到瞭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這是大臣輔政的最大弊病,怕的就是大臣們心懷異志,權大欺主。但順治皇帝應該是選對人瞭,玄燁最終還是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非凡膽略,一舉生擒瞭鰲拜。而就是這個過程,讓玄燁磨礪瞭意志,增長瞭才幹,樹立瞭威信,鞏固瞭皇權。從此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也才有瞭後來的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的不朽偉業。
順治皇帝當然來不及拔刺,但這些刺卻讓後來的康熙皇帝自己一一拔掉瞭,並最終成為一代聖君明主。這樣尷尬的局面,恐怕朱元璋至死也都是始料未及的。
當然,朱元璋和順治,絕不可同日而語,采取的方法也是大相徑庭,但其最終目的卻都是一樣的。區別在於他們選擇的後世之君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這就必然給歷史留下兩種不同的結局。前者是破壞性的,卻帶著一些偏愛;後者是建設性的,卻帶著極大的風險。但於歷史而言,應是後者,對國傢和人民更為有利。
以上是關於選擇皇位繼承人的詳情,如你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